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赵炎 清华大学出版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2:40:03
【资料名称】: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人类为什么能够演化成今天这样?是什么驱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什么是创新?创新到底需要什么特质,规避什么风险?《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采用“记叙+议论”的体裁,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从技术、科学、体制、产业、文化等方面,用丰富的故事细节为公众展示人类创新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各种问题,也有对一些经典问题如“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难题”、中国产业创新“七宗罪”的思考和分析,既给人以趣味,又引人思考。
  作者简介
  赵炎,上海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通讯评议专家,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创新战略、产业集群与科技园区、创新联盟、创新群体和创新网络、风险投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前沿研究。已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着作《高新技术风险企业的企业家机制》《技术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管理》。
  目录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1
  序2
  序3
  前言
  第一章 历史上的创新
  第二章 技术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数字化生存
  第三章 科学的脚步:暗夜中舞动的精灵
  第四章 体制的力量:笑看风云起天涯
  第五章 产业的变革:用价值去征服
  第六章 创新可以被教出来吗?
  第七章 创新与文化的纠葛
  第八章 创新:回到概念的本源
  前言
  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知识社会。我们国家的大众科学素养还需要提升,科学精神还需要加强。一方面,电视里的五花八门的娱乐节目是无法做到这件事的;另一方面,我们虽然已经有了获得雨果奖的科幻作家刘慈欣,有了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但是这仍然属于流行文化,很难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刘慈欣的《三体》和《流浪地球》都曾被职业科学家拿来进行“科学性挑刺”)。然而,中国的学术圈一方面拿着放大镜来对流行文化“挑刺”,另一方面又不屑于做这种“下里巴人”的事情,更多地仍然是在自己的“阳春白雪”天地里自娱自乐。
  今天的中国学术界,非常强调“论文导向”“学术导向”。姑且不论这种导向对不对,实际情况是:几乎没有多少学者关心科学精神的大众普及。毫无疑问,这对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我们缺少像写出《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的尤瓦尔·赫拉利,缺少写出《时间简史》的霍金。虽然他们是学者,但是他们把大众普及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且以此为乐、以此为荣。
  显然,上海大学赵炎教授的这一本《创新简史:打开人类进步的黑匣子》打破了这个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讲,赵炎也做了一次不折不扣的创新。
  我拿到书稿,发现赵炎把创新分为技术、科学、体制、产业四个方面。这是颇有新意的。并且,书中对许多创新过程的细节描写很精彩。这也是我们创新管理的学者们往往忽视的。事实上,那些历史上的经典创新案例能够给我们的启示,往往蕴藏在丰富的细节中。如果要做到完美主义的创新,就必须懂得“魔鬼在细节中”的道理。否则,我们可能就永远也无法真正做到颠覆性创新、革命性创新。
  赵炎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创新的相关问题,例如创新的双刃剑效应、创新与竞争的关系、中国产业创新的七宗罪、专业教育是否适合于创新、粗放式创新与集约式创新,等等。有些观点属于学术领域的一家之言,但是角度独特却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是,他用通俗的语言,把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展示给普通大众,这就为提升大众对创新的认知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书的最后一章,赵炎对创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指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提升人类的福祉,而这种福祉并不局限于在市场上以金钱衡量的价值,而是包括了体制的优化、社会的进步、人类道德水平和治理水平的提升、科学认识的进步和突破、产业结构的升级等”。这就对创新的内涵进行了升华。对于熟知“熊彼特范式”的创新管理学者来说,我们的确应当把创新的概念进行重新审视。今天的中国,不仅满足于建设一个创新型国家,而且要怀揣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加宏大的梦想。毫无疑问,创新学者需要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此,我们一方面应当对创新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建立新的创新理论体系,将之付诸实践,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多地意识到并承担起普及科学精神的责任,为提高全民族的创新意识而努力。时至今日,这后一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精彩书摘
  1991年1月17日当地时间凌晨2时,在波斯湾,多国部队开始空袭伊拉克,“沙漠风暴”行动开始。截至1991年2月23日,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了288枚战斧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了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空袭中,科威特战场的伊拉克军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在持续一个多月的空袭之后,1991年2月24日当地时间4时,多国部队发起地面进攻。26日,萨达姆宣布接受停火。28日上午8时,多国部队宣布停止进攻,地面战役仅进行了100小时就结束了。
  通过海湾战争,全世界首次见识了一种新型的战争模式,电子战、空战、立体化纵深化作战,以威力巨大的巡航导弹为代表的高技术武器。技术的力量就像健美选手身上的一块块肌肉那样展露无遗。
  然而,重要的不仅仅是技术的力量。试想,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不是先开展一个多月的空袭,而是直接开展地面进攻,将坦克、装甲车、火炮、步兵投入一线,接下来的必然是一场血腥的短兵相接,不仅是伊拉克军,多国部队也肯定会遭受惨重的损失。战争,拼的不仅是技术,也要依靠灵活的策略、合理的方法、优良的组织。在战争中,体制绝不是无关紧要的,相反,它关乎千万人的生命。
  在冷兵器时代,刀枪棍棒各有用途,在一对一的短兵相接方面,武器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可能会对决斗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大规模的战役中,如果双方的技术水平相差不多(实际上冷兵器之间的技术水平差距也不会太大),那么良好的组织往往就对战斗结果产生关键影响。
  到了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律仍然适用。例如,在18世纪,在欧洲战场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本来是线式战术,这种战术主要依靠2~3线的步兵阵列的缓慢推进来开展战斗。然而后来,拿破仑对这种战术进行了革新:先用炮兵将敌方步兵阵线轰乱,再投入胸甲骑兵冲锋击溃敌军,再以步兵冲上去巩固战果、清扫战场。听起来这似乎只是很简单的三部曲,然而最重要的是,拿破仑的炮兵、骑兵和步兵实现了高度的协同:当法军骑兵冲锋时,对方步兵只好列为方阵以抵抗骑兵,但是这便大幅增加了在法军炮兵火力和步兵火力下伤亡的概率;当法军步兵发起冲锋时,对方的最佳选择是列为线列阵型进行防御,但是对于法军骑兵的迂回包抄则又无力抵御,成为骑兵砍刀下的冤鬼。军队顾此失彼,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拿破仑的手下败将。在这里,时间的拿捏、节奏的把握、各兵种的进展速度和力度、士兵的勇气和决心,都成为制胜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些,都体现出体制的重要性。
  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科学方面。体制的突破,往往可能带来科学、技术、产业、文化的巨大变革。体制的创新,往往比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历史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这一点。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对比Excel,轻松学习Python数据分析 张俊红 著
下一篇:经济学思维-用经济学逻辑解决现实问题 李子旸 (作者)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8 18: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