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终极版)田涛 吴春波 等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46:57
【资料名称】: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终极版)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过去的20多年,华为从未一帆风顺,今后的20年,华为也将困难重重。
  是什么驱使着10多万知识分子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开疆拓土?
  又是什么支撑着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
  为什么发展如火如荼的华为一直思考着“生存与死亡”的问题?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正是本书期待解开的谜题!
  作者简介
  田涛,华为高级顾问。
  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语|
  |华为之熵 光明之矢(代序)|
  |自序|
  |引子|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第一章|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百年帝国”的衰落
  27年面壁:任正非论“以客户为中心”
  百年老店,千年庙堂
  |第二章|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小推车推出的世界500强
  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以邻为鉴:华为不能在舒服中死去
  “筛子论”:以奋斗者为本
  |第三章|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伴随毁灭的创造性时代
  “四大皆空”逼出开放精神
  华为的开放观:开放但不结盟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第四章|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史鉴: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
  “战”与“和”:一切基于实用主义
  “薇甘菊战略”与“投降主义”
  并非一个人的奋斗故事
  |第五章|灰度哲学:欲望的激发与控制
  太极八卦:人性万花筒
  创新之敌:黑白不兼容
  少年创伤记忆:饥饿与共享
  华为文化:亦中亦西,非马非驴
  从“思想云”到“思想雨”
  |第六章|自我批判:活力是组织之魂
  黑洞现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耗散结构与自我批判
  “思想批判”与“EMT宣言”
  王者的灭绝与“组织批判”
  附录:竞争的结束意味着动力的丧失——红杉树和热带雨林对组织管理的启示|第七章|变革论(上):“八大症候”与“七个反对”
  冰冷的刀锋:不变则溃,则亡
  萧规曹随:保守是个好东西
  |第八章|变革论(下):目的高于一切
  文化是制度之母
  变革的艺术:时机、节奏、成本与其他
  “蓝血十杰”批判
  |外章|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机遇
  |鸣谢|
  收起全部↑
  媒体评论
  这是我读过的*全面系统地了解华为的论著。
  ——柳传志 中国著名企业家
  华为天地,斜为是,正乃非,任由评说;田涛书香,纵说史,横讲理, 点到不止。
  ——冯 仑 万通控股董事长
  历二十余年之努力,华为书写了一部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新兴市场起步到征战全球的壮阔史诗。这部史诗的深层密码是什么?本书提供了可靠的答案。
  ——秦 朔 中国商业文明促进联盟创始人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不仅是华为的创业史,也是任正非企业思想史。华为是中国企业人心中的珠穆朗玛峰,而任正非却像个山洞里的隐士,不立文字,不传真经。作为任正非身边多年的观察者,田涛和吴 春波此书,可谓*接近任正非的真经。
  ——牛文文
  《创业家》杂志社社长
  华为是个民营企业,华为对技术的变化极其敏感依赖,华为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这三条解释了华为领导人任正非的警惕、权变与坚定。任正非的管理自成一派,从他流传坊间的数十篇讲话中能品味出哲学的 快感。此书是一手猛料,岂能错过?
  ——刘洲伟
  《21 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
  神秘光环尽数剥离,看田涛、吴春波操刀大卸华为—块块有筋肉。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值得你读。
  ——刘  坚
  《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华为,是中国国际化*成功的企业;任正非,称得上中国*神秘的企业家;而本书,是至今*能概括任正非企业哲学和华为企业文化的论著。
  ——陈 彤 小米公司副总裁
  收起全部↑
  前言
  |自序|
  关于华为,谁也无法自诩权威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首版印于2012年岁末,两年多来,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后有中文繁体、韩文、英文、日文等版本面世,几万读者以微博、微信、书、报刊等载体发表了或褒或贬的评论,并掀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华为研究热”。
  然而,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华为之外此书收获的大多是好评,但在华为内部,尤其在“心声社区”上,笔者听到、看到的多是批评、讥讽,一些人的言辞相当尖锐,甚至尖刻,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一、把华为写得太好了,“有吹鼓手之嫌”。
  二、一些事实和观点并不准确,“有主观想象的成分”。
  三、书名与正文不符,“典型的标题党……”。
  四、“此书对华为的认知太表面,失之于肤浅。”
  五、部分内容重复,结构散乱。
  老实讲,面对“心声社区”一个阶段铺天盖地的负评,本人内心是抵触的,自恃对华为10多年的近距离观察,同时阅读了几百万字的公司各类公开、半公开的文献,花了6年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怎么可能会是“表面的”“肤浅的”“吹鼓手”性质的?
  本书首版的写作,从酝酿到成稿,一直在半秘密状态下进行。以华为长期的低姿态做派,此书是否会被任正非和公司高管们否定,并“劝说”本人将其溺毙于襁褓?这是我担心的。事实上,之前10年左右,有几本关于华为的著作都有被“做过工作”,但被作者拒绝了的经历。假使华为让我放弃写作和出版此书,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华为总是让我出乎意料。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初稿送到轮值CEO(首席执行官)徐直军手中,并经他发给公司数十位中高层管理者审阅时,得到的反馈居然是:由作者自己决定。我突然意识到:处在全球化旋涡中的华为,要对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了。之后两年多,华为一改过去与媒体疏离的状态,先是轮值CEO们高调地接受国内外报刊采访,后来一贯“神秘、低调”的任正非也走到舞台中央,几次与国内外记者们坦率交流,直到2015年初在达沃斯论坛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著名记者的全球直播采访。过去两年多,华为也许是全球规模性企业中,被各类媒体持续关注最多、关注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当然,对华为来说,“脱敏”是相当成功的:充分透明化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是值得尊重的,它的经营与管理哲学、文化与制度、创新与变革、多变的战略战术及领导力等,构成了其独具的特质。因此,华为也成为中外商学院高度关注的案例,笔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就应邀与10多家国内外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有过深入交流。
  让我格外欣喜的是,在首版面世不久,我获得了一项“特权”:毫无禁忌地与华为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涉及公司市场、研发、财务、法务、审计、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和各个产品线,先后接受访谈的人士有100多位,这其中包括绝大部分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每人时长在3~6小时不等,仅录音整理的文字记录稿就有近300万字。至此,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华为之外的人士中,最了解华为的人,即使在华为15万人中,我也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认知华为的极少数人。
  访谈过半后,我开始不安起来。全部访谈结束后,一边翻阅访谈整理稿,一边为首版的“不成熟”和粗糙而心底发虚,以致不敢正视首版的部分章节,也终于认可了“心声社区”上华为人的批评和意见。2014年6月初,我就开始酝酿进行一次“大卸八块”的修订,首先是历史脉络的梳理,为了对同一事件进行还原,我必须从三位以上的访谈人的口述中进行比较和甄别;其次是一些结论的形成和观点的确立,由于有大量的素材作为支撑,我也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严谨和客观。当然,全书修订后的结构也做了诸多调整。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版本增删的内容多达2/3以上。
  此番修订,写作的艰难不亚于首版。确切地讲,修订本是一本新书,只是书名和大的架构未做改变。在300万字浩繁的故事、观点、细节面前,我每每陷入不知所措的乱麻之中,每一章、每一节的重新布局,每一个事实和结论的对应,都使我多次彻夜难眠,经常凌晨两三点披衣而起,伏案著述,或摘录访谈内容……几个月不到,身体急剧消瘦,严重到脸部肌肉抽搐不停。
  2015年春节前,修订稿全部杀青,我又连续细读了5遍以上(部分章节反复细读),从大年初三开始,又将最后两章推倒重来,因为一位重要朋友阅读完修订版后,认为有点“虎头蛇尾”。兹后,又将修订版发给华为内外几十位人士,在大量反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五次修改。如果让我对首版和修订版打分的话,首版勉强60分及格,而修订版则可以达到80分。为什么不可以更高分呢?原因很简单,华为的文化与历史实在太丰富了,关键是,华为充满了变化。当你自以为抓住了所谓“终极真理”时,从另一种视角看,你也许抓住的是谬误,或者它正被变化了的观点和新模式摒弃,所以你永远不能自视为所谓“权威”;而且,当我真正与100多人进行了访谈后,我恰恰更加不自信了——不仅对事实而言,对部分结论也同样不敢自信“正确”。
  这也促使我有了另一种“自信”:既然自知有缺憾,有诸多忐忑,还不如开放一些,请15万华为人,包括几万前华为人,以及一切关注华为的朋友和广大读者,一起参与对本书修订版的“评头论足”——就书中的每一个细节与观点提出批评和意见,以使下一版本的修订更趋客观、真实。
  我的邮箱:tiantao2015@sina.com
  2015年6月12日
  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
  精彩书摘
  21世纪初,法国,波尔多,六月天。阿尔卡特董事长瑟奇?谢瑞克(Serge Tchuruk)在自家的葡萄酒庄园接待来访的中国客人——华为总裁任正非。阳光暖融融的,一望无际的低矮的绿茵丛中,闪烁着宝石般晶莹饱满的紫葡萄。空气中弥漫着波尔多标签式的“风土”:幽静、自豪、浪漫、自尊。
  品过两种不同口感的红酒后,瑟奇?谢瑞克先生一改先前轻松的话题,说道:“我一生投资了两个企业,一个是阿尔斯通,一个是阿尔卡特。阿尔斯通是做核电的,经营核电企业要稳定得多,无非是煤、电、铀,技术变化不大,竞争也不激烈;但通信行业太残酷了,你根本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下个月会发生什么……”
  任正非深表赞同。寂静与浪漫的空气中增添了一丝凝重与沉闷。瑟奇?谢瑞克先生是业界广受尊重的实业家和投资家,阿尔卡特更是全球电信制造业的标杆公司。尤其在美国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阿尔卡特与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这几家欧洲电信企业,并肩成为貌似“坚不可摧”的业界巨擘。欧洲普遍的开放精神不仅快速地培育出几大世界级的电信制造商,而且也造就了一批全球化的电信运营商,英国电信、法国电信、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沃达丰……它们不仅在欧洲各国,而且在全世界各大洲都有网络覆盖,而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电信企业,与欧洲同行相比,显然是有距离的。
  21世纪初的华为,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领路者”阿尔卡特的困惑与迷茫使任正非格外震惊,回国后,他向公司高层多次复述瑟奇?谢瑞克先生的观点,并提问:华为的明天在哪里?出路在哪里?
  华为内部由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共识是:华为要更加高举“以客户为中心”的旗帜。华为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这一根本,华为的明天,也只能存在于客户之中,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一切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之后形成的华为四大战略内容中,第一条就是: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深圳飞往北京的航班,头等舱的最后一排,一位60多岁的乘客,捧着一本书在看着。三个小时后,飞机在首都机场降落。这位叫作任正非的乘客,起身,从行李架上取下行李,然后快步地融入川流不息的客流中,没有前呼后拥,没有迎来送往。经常的情形是,他到国内某地出差或度假,也不通知所在地的公司负责人,下飞机后,乘出租车直奔酒店或开会地点。乘出租车是他的习惯,偶尔让人看见,反成了新闻。华为的高管们大抵如此。
  华为一位副董事长说:“华为这样的做法,并不代表领导层的道德觉悟有多高,这不是我们的出发点。重要的是,它体现着华为的价值观:客户重要,还是领导重要?这才是大是大非,关系到公司的胜败存亡。”任正非更是多次发出警告:“我们上下弥漫着一种风气,崇尚领导比崇尚客户更厉害,管理团队的权力太大了,从上到下,关注领导已超过关注客户;向上级汇报的胶片如此多姿多彩,领导一出差,安排如此精细、如此费心,他们还有多少心思用在客户身上?”
  任正非干脆更直截了当地下指令:“你们要脑袋对着客户,屁股对着领导。不要为了迎接领导,像疯子一样,从上到下地忙着做胶片……不要以为领导喜欢你就升官了,这样下去我们的战斗力是会削弱的。”
  在2010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正非进一步指出: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坚决淘汰那些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客户的干部。前者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后者是牟取个人私利的奴才。各级干部要有境界,下属屁股对着你,自己可能不舒服,但必须善待他们。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商业实战三部曲: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讲故事 战商界实战三部曲
下一篇:主权债务危机和经济可持续性(英国经济学大师带你玩转经济学)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00: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