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桶金 大学生创业篇 聆听50位大学生的财富故事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1-7-3 11:06:53
【资料名称】:第一桶金 大学生创业篇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资金是所有创业者的头道门槛,很多大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创业,这是不明智的,郭可义的故事向所有人证明创业也可以零门槛,只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资源合理利用,小本生意也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年轻人有爱新鲜、崇尚个性的特点,而这在有心人看来都能成为商机。王家豪抓住了校园时光的纪念意义,通过戒指这一独特又易携带的载体成功创业。别说大学生创业没门路,其实只要肯动脑,身边的象牙塔一样藏着财富。
  人只有做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才能坚持到最后,也是因为这种坚持,创业才能成功。对于郑薇薇而言,真正的成功在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不会觉得枯燥,也让自己的微信圈拥有了满满的人情味与正能量。
  刘畅用流行的iPhone手机,加上极具人气的COSPA动漫成就了自己的小小手机保护壳事业,这就是小中见大。生意无论大小,创业无所谓高低,找准市场,功到自然成。
  人,没有大象的力量,没有豹子的速度,没有鸟类的飞翔技能,却能通过分工合作在大自然中生存下来,并成为地球的主宰。创业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创业想法,加上一个优秀的创业团队,找到合作互赢的资源,创业的蓝图已经完成了大半。
  创业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高科技与高大上的新潮流上。许多金点子来自于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和麻烦。大城市不一定适合所有人,小县城也不代表没有商机。在原来行业里的优势在创业的过程中也许会变成劣势。创业者需要放低姿态,甚至用空杯心态去重新斩获商机。
  内容简介
  你的大学是什么?是终日玩游戏,还是在恋爱中辗转反侧?你的梦想是什么?是毕业了拼爹,还是没钱就认命?
  大学生,这个曾经无数人为之向往的身份,似乎是人生的成功者,有了文凭就有了底气。但在人山人海的人才市场里不少年轻人的脸上写满犹豫、不安与无奈。
  其实,成功之路就在脚下……
  本书里,有这样一群人,二十来岁,却开始成为人才市场的招聘方;这本书里,有这样一群人,天资平平,却在大学校园里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书里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们。翻开书,一起寻找实现创业梦想的金钥匙吧!
  作者简介
  张利,年轻的创业者,资深的媒体策划人,擅长将文学创作和创业心得融为一体,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与读者分享成功的秘密。
  目录
  第一章 一百元就能做生意
  --别等有了钱再圆创业梦
  1郭可义:垃圾堆里捡金子
  2胡启立:借债学子的致富路
  3刘建彬:绝境中的迸发
  4杨品之:"租"出来的事业
  5蔡锦祥:游山玩水中的商机
  6李轩:没资金,先从鸡蛋铺子发家
  第二章 校园就是市场
  --财富就在我们身边
  1王家豪:带着"毕业戒指"毕业
  2杨锐:打造学生T恤品牌
  3赵丕侃:让学生去旅行
  4毛宁:让学生都住进我们的旅馆
  5王聪:卖卫生巾的男老板
  6吴青宇:"代理帝"的校园创业史
  第三章 宠爱自己的特长
  --好项目往往藏在最熟悉的事情里
  1黄恺:兴趣是创业者的天堂
  2谢梦非:"IT大神"创造"分手神器"
  3郑薇薇:自己就是最好的品牌
  4张茜:独一无二的旅游纪念品
  5王博豪:LED节能灯始祖
  6于金池:从望远镜中找到的"春天"
  7金娜:冲动的力量
  第四章 做走心的生意
  --小本买卖也需要步步为营
  1石豪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2林留芳:一步一个脚印,走向艺术天堂
  3黄启立:靠天吃饭的大学生
  4刘畅:小创意带动大市场
  5夏乾良:边看边学步步为赢
  6俞林伟:偷学技艺打造优势
  7魏思源:丑小鸭的蜕变
  8魏文涛:穷小子与老粗布的崛起
  第五章 抱团当老板
  --各展所长才能互补所短
  1张旭豪:一群人的"亿元"大餐
  2金操、庞海洋:团队齐心才是王道
  3李洋:玫瑰"钱"缘
  4杜辉、杨泽军:圈舍里的美味佳肴
  5马克安得森:借助朋友的力量
  6王学集:一起创业,一起成功
  7聂名勇:一个好汉三个帮
  第六章 走出朝九晚五
  --敢于用创业的激情致青春
  1王理:放弃当白领,甘做养蛙郎
  2张水生:荒地里的财神爷
  3杨甫刚:动力源自梦想
  4张勇:学生里的西瓜大王
  5胡式:用思维打开全新的送菜渠道
  6赵海伶:自己辛苦自己甜
  7王飞:骡子里的商机
  8蒋磊:放弃名牌大学的成功者
  第七章 把经验握紧
  --失败和成功一样会让人变强大
  1李克:绝境中的商机
  2陈小华:洗尽铅华才能蜕变成长
  3杨明平:连续创业的奇迹
  4张松江:摔得多重,爬起就多快
  5李鑫淼:心若安好,便是晴天
  6何勇:自己为自己搭桥
  7李正森:百转千回的香菇致富路
  8禹化普:一手抓饼,一手抓钱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一百元就能做生意
  ——别等有了钱再圆创业梦
  1.郭可义:垃圾堆里捡金子
  我们常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但是知道这话的人多,照着这话去做的人却很少。在西安工程大学就有这样一个“绿色方舟”团队,他们不仅把垃圾放到了正确的地方,还让这些垃圾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宝贝和商品。
  在西安工程大学,有一支特殊的“破烂王”队伍,每逢周三、周五的下午,他们都会拜访学校的每一间宿舍和办公室,回收瓶瓶罐罐、废纸旧报。说他们特殊,不仅因为他们是该校环保社团“绿色方舟”的成员,更因为他们是大学生自己创办的垃圾回收公司——绿光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现如今“绿光”在西安的高校中已小有名气。这家成立于2005年11月的股份合作制公司,从17名管理人员到110名基层员工,都是清一色的在校大学生。更令人佩服的是,这家公司还是大学生零元创业的典型代表。
  “绿色方舟”团队成立于2000年10月。成立之初的“绿色方舟”主要是在校内组织举办一些公益性的环保活动,却常常因为缺钱使社团规模受到限制,有时甚至连活动都办不起。这一度令社团里的几位元老很头疼,谁不希望自己创办的社团能办得风生水起,屹立不倒。但是钱从哪儿来呢?如果全部由团员筹资的话,不仅给团员增加经济负担,而且效果也是杯水车薪。
  于是,几位社团元老萌生了利用社团这个组织创业的想法。当然,他们起初并没有想过要搞出什么大动静,只是希望能赚些小钱,够维持社团的正常运转就好。但是合伙人都是大学生,能找什么赚钱渠道,又从哪儿找本金呢?这再次令他们陷入困境。直到2003年,社团主席郭可义参加了一次高校环保社团交流会议后,真正有可行性的零投资创业项目才为他们的困境打开局面。
  那次交流会中,北京林业大学展示的“Recycle(回收)”行动计划令他眼前一亮:学校里每天产生的垃圾数量相当可观,不是可以用来换资金吗?这样不需要任何的本钱就可以轻松赚到钱搞社团活动了!他回到学校将想法和社团的另外几位元老商量,大家一致表示赞成。就这样,“Recycle”行动计划被引入西安工程科技学院(西安工程大学前身)。他们从“绿色方舟”百余名成员中抽出30多人组成一支“Recycle”行动小分队,主要任务就是在每个周末,定期深入学生宿舍收垃圾。
  在学生们固有的观念里,收集垃圾是“下等人”做的事,对于在象牙塔里生活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件卑微的工作。很多同学看到他们都会露出轻蔑的眼神,还会不经意地嘲讽几句。
  无可奈何,他们很多时候不得不选择在大学校园里偏僻的小路上行走,从而避开轻蔑的目光和嘲讽。
  很多绿光团队成员都是宣传环保的社团成员,况且本身家庭条件也没那么艰苦,现在居然沦为了同学们眼中“收破烂”的,这使他们的内心变得摇摆不定。
  相比于同学们的嘲讽和轻蔑的目光,更让郭可义感到痛苦的是残酷的现实。回收垃圾利润非常微薄,一次辛辛苦苦回收的垃圾卖出去后只有几毛钱的利润。
  面对这样的情况,郭可义也开始在心里质疑自己的想法: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行?能不能渡过难关,顺利地走下去?
  “有阴影的地方必然有阳光,有质疑的地方必然存在真相。同学们都在瞧不起我,都在嘲讽我,等着看我的笑话,但我真是一个笑话吗?不!我要让自己变成一个神话!利润低又怎么样,一个纽扣、一个打火机,温州商人都能从中获得几千万元的利润,我相信我也可以!”郭可义暗暗给自己打气。
  重新收获信心的郭可义开始安抚摇摆不定的成员,为他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成功者的故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常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倒在明天晚上,我希望我们能够渡过明天晚上,看到后天的太阳。”郭可义也这样鼓舞着绿光团队的成员们。
  终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绿色方舟”靠垃圾赚到了第一桶金——18.5元。虽然这个数字很小,但却代表了一个希望、一个方向和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
  有了希望,有了方向,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郭可义终于发现了垃圾背后蕴藏的潜在市场。
  原来,在他们一如既往地回收垃圾期间,郭可义回了趟山东菏泽的农村老家。走入村子的时候,他意外发现:村里外出捡垃圾的乡亲们家里都盖起了小洋楼。小郭百思不得其解:乡亲们都是生活所迫才出外谋生,捡垃圾也是迫于无奈才选择的下下策,何以大家都能靠此发家致富?于是他虚心地向乡亲们请教。原来这两年国家支持循环经济,鼓励回收垃圾,让经济循环发展。循环经济就是指垃圾回收再利用,为国家减压,所以国家非常支持垃圾回收这项新兴产业。乡亲们就是因为把握住了这个商机,才能这么快地发家致富。“绿色方舟”有着得天独厚的废品资源优势,如果能够进一步扩大,实现公司化运作,在运转正常的情况下,利润将是非常巨大的。
  他一回到西安,就兴冲冲地找到了在高校各个社团间都非常活跃、人脉广阔的学弟田琨,把自己想创建公司的想法告诉他,并邀请他加盟。田琨当即爽快地表示支持,俩人一拍即合。随后,他们在西安的各个高校进行了一次调查,惊喜地发现,西安在校大学生超过60万人,这么多人每天产生的垃圾简直是天文数字。这些天文数字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公司业务的潜在来源。说做就做,他们马上组织了创业大军,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创业之旅。经过一段时间的策划,再加上两年来团队回收垃圾所积攒的资金,2005年11月20日,绿光实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终于在西安工程大学以社团的形式正式注册成立。
  公司成立之初,这个团队还只是依靠简单地买进卖出方式运转,利润依旧十分微薄。面对公司发展的瓶颈,郭可义感觉单靠垃圾买进卖出盈利,就像是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很大,现在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方向作为突破口,把风险均摊。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田琨,田琨经过思考也觉得可能是因为社会上垃圾回收公司越来越多,这个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应该尝试着转换一下方向,或许会有新的出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们逐步将目光转向了废旧物品的再加工上。将回收的垃圾进行分类,挑出可再次利用的进行加工,比如将铁丝做成自行车模型,将废弃的塑料玩具重新组装加工等,这样既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又可以做出大众喜爱的产品。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果然效果明显,公司的盈利较之以前,翻了好几倍。
  两条腿走路不如多条腿走路,尝到甜头的郭可义决定继续在市场中寻找新方向,让风险进一步降低,把鸡蛋放到更多的篮子中去。2006年6月,又是一年一度的毕业生离校时间,绿光团队成员——艺术学院2003级的王丹注意到,毕业生4年积攒下的电子辞典、旧书、CD、电器、被褥等物品大部分没法带走,只能摆地摊贱卖,来不及卖掉的就当垃圾扔掉,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很多低年级学生需要的。在王丹的建议下,公司开通了二手市场业务,卖家可以直接将东西卖给公司,也可以寄存在公司申请代卖,若到期仍未卖出或达不到预期价格,交点管理费还可以取回。
  就这样,通过不断摸索,“绿光”逐渐建立起一整套规范的垃圾回收、处理、变卖管理系统。仅半年时间,公司主营业务月收入最高已达到5000余元。
  郭可义成功了,曾经看轻他、不理解他的同学们也转变了观念,成为了郭可义的好朋友和他在校内的信息员,哪里有垃圾需要回收,他们就会第一时间通知郭可义。
  “绿光”正筹划走出本校,先将市场扩展到临近4所高校,继而覆盖西安市各大高校,争取早日攻下西北高校地区市场。
  创业启示
  资金问题并不是创业中最艰难的部分。很多大学生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创业,这是不明智的选择。郭可义的故事向所有人证明了,创业也可以零门槛,只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资源合理利用,小本生意也能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2.胡启立:借债学子的致富路
  一个普通的农家大学生,走出了一条从狼狈的借钱读书,到自立自强的勇敢创业之路。大学四年时光,他不仅还清了家里积年的欠款,而且还用自己的钱帮助家里盖了新房子。商业眼光独到的胡启立,在所有大学生还在象牙塔里学习时,就已经实现了工作与创业的梦想,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其他同学们还在热衷于打网游、谈恋爱的时候,胡启立已经因为自己家里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不得不去找兼职做了。但是对于一个来自农村没有背景的大学生来说,相貌普通,口才不好的他,找不到家教、销售之类的“好工作”,只能靠自己的体力挣一点小钱。贴海报是胡启立找到的第一份兼职。
  胡启立的父亲自瘫痪后只能起身自理却再也做不了重活,只有开个小卖部补贴一下家用。常年干农活的母亲早已经劳累过度,而懂事的弟弟在听到哥哥被大学录取之后,主动说:“哥,你去上学吧,我不读了,打工挣的钱就给你当生活费。”还没等他拒绝,家境同样不好却还在一直帮衬他家的姑姑也说话了:“去吧,别想太多,我和你姑父商量过了,学费我们先出,总不能耽误了你读书。”
  就这样,胡启立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在找兼职时,胡启立听说工地上挣钱多、来钱快,可他的小身板熬不住那个辛苦,他虽然出身农家,可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没做过什么重活,他很清楚自己吃不了工地上的苦。“贴一份海报0.2元,贴完了才能来结账。”中介的人交代完这句话之后,给了他一大摞海报和几瓶糨糊,就这样,他的兼职生涯正式开始了。
  胡启立接过海报和糨糊就兴致高昂地开始往高校里跑。作为一个武汉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他起初还放不开面子,没好意思到自己学校里去贴海报,心里怕相识的同学老师看到,他宁愿辛苦多跑些路,去邻近的学校贴海报。
  可是才贴下去第一张招生海报,他就被保安看到了,当即被要求把海报撕下来。胡启立傻眼了,他没想到会遇到这事,连忙赔了笑脸快速又小心地撤下海报离开了。为什么是撤而不是保安说的撕呢,因为淳朴的胡启立心里也有算计,这一张薄薄的海报可也是要成本的。就这么撕了太可惜了,撤下来至少还能再贴一次。
  再去贴海报时胡启立就多了个心眼,先观察校园里哪些地方可以贴,哪些地方位置好,然后才行动。就在他想着快点贴完就能结账的时候,没想到保安又气势汹汹冲过来质问他:“你怎么又来了,你不知道这地方不能乱贴小广告吗?”胡启立怕保安把他的海报和糨糊没收了,红着脸慌忙鞠了个躬拔腿就跑。他后来才知道,校园那些人群密集的地方都是装了摄像头的,不是他小心保安就不会知道的。
  第一天的贴海报就是在躲躲藏藏中完成的。在从中介拿到25元工钱之后,他随即就给打工的弟弟去了电话:“以后不用给我寄钱了,挣的钱都寄到家里吧。”
  那时胡启立也不知道这种贴海报的工作能干多久,但是他心里清楚,这个工作不用下本,也不累,况且现在就连贴海报他都还不熟练,自己又能干些什么呢?看着许多同行贴海报那样熟练,每天轻轻松松就能挣50~60元,胡启立想还是踏踏实实先贴着再说。果然熟能生巧,在磨炼了一段时间之后,胡启立就能用贴海报的收入保障自己的生活了。同时,胡启立也知道,自己是时候要再进一步了。
  就像营销之神松下幸之助说的那样,人只要走出去第一步,胆子就会变大,路子就会变宽。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在中国地质大学附近贴海报时,胡启立认识了一位姓王的大四学生。当时这位学生与学校的网络中心谈妥了一项合作——借网络中心来开办一个电脑培训班,而王同学在与胡启立聊天之后,发现胡启立贴招生海报已经很久了,不仅会贴,还对招生事宜非常了解。于是便将整个网络中心的招生代理权都给了胡启立。当时的胡启立虽然满心欢喜,可却连招生宣传的活动经费到底要花多少都弄不清,他试着报了1800元,谁知王同学立马就拿了钱给他。钱一到手,胡启立马上组织人印海报、贴海报。一算成本才花了600块,胡启立净赚1200块,几天下来,就来了几十个学生报名。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宣传是到位了,却惊动了校领导,一纸勒令下来,网络中心停止对外培训。几次沟通无果后,胡启立发现网络中心附近就有一个电脑培训班,胡启立一个转身,就把招来的学生引到那边去了。按人头一算提成,胡启立一下就进账了几千块。
  这靠头脑和合作挣来的第一桶金让胡启立信心倍增。与此同时,胡启立的招生能力在关山一带也传开了。有一家大型电脑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主动上门给胡启立招生代理权。胡启立趁热打铁,在壮大机构的同时也成为了该公司的股东。
  此时的胡启立已经步入了小康,在一次与同学的聊天中他意外得知很多同学在找兼职时都有被中介欺骗的经历。有同学对他说:“启立,你手里资源多,为什么不专门帮同学介绍下工作呢?”作为过来人,他深知学生的弱势地位,变顺势成立了一家勤工俭学中心,专门整合手中的就业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兼职岗位。没想到勤工俭学中心的发展比自己预想的还要快,不出两年就有了7家连锁店,高峰时每个中心每个月都有1万块的净收入。
  这时的胡启立才算真正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下金蛋的母鸡。胡启立凭借着稳扎稳打而又敢于创新的性格,突破了自身劣势,挖掘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创业启示
  资金是所有创业者的第一道门槛。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人创业其实是因为生活所迫,首先需要挣钱养活自己。胡启立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钱照样可以创业。同时,创业之后带来的也不仅仅是金钱。
  ……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第一次当老板就上手全图解 师瑞德
下一篇:用生活常识就能看懂财务报表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01: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