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雇佣到自由人:新经济模式下的分工3.0革命 吕廷杰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05:27
【资料名称】:从雇佣到自由人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分工带来经济的发展,已经得到数百年社会进步的验证。分工的进化,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演变,不同的分工模式背后是不同的资源流动方式。两者相互催生,相互影响。当互联网时代到来,让传统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出现松动,自然以往集中于塔尖上的各类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知识、权力等)开始向广大的基层和边缘流动,必然带来新一轮的分工革命。
  作者简介
  企业互联网转型与管理顾问,互联网分析师,现供职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任高级项目总监,专注于互联网与社会各行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转型研究,作为通信、IT等企业外部顾问,多年来先后负责完成20余起企业管理咨询与培训项目,涉及互联网产业趋势研判、企业战略转型、人力资源变革等领域。长期在《人民邮电》报、《互联网天地》、《世界电信》、《通信产业报》等多家业内期刊发表专业文章,阐述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挑战及管理转型策略。
  目录
  版权信息
  推荐序1
  推荐序2
  前言
  第1章 从小作坊到大工厂:分工1.0和分工2.0
  1.1 分工1.0:“简单而全面”的家庭小作坊
  1.2 分工2.0:“单一专业化”的工厂螺丝钉
  第2章 新经济时代的分工3.0革命
  2.1 从分工1.0到分工3.0:分工的演变逻辑
  2.2 分工3.0的模式
  2.3 分工3.0带来四大社会新生价值
  第3章 人人都是金融家
  3.1 从“富人游戏”到“平民玩法”
  3.2 新工种:“小白”式的理财高手
  3.3 新工种:快乐的投资家
  3.4 新工种:非典型借贷人
  第4章 知识服务的个体户
  4.1 知识经济与认识“小时代”
  4.2 新工种:做一个热心的知识分享者
  4.3 新工种:为人指路的行家里手
  4.4 新工种:科研众包下的研究者
  第5章 平台协作中的个体
  5.1 生产3.0模式的黎明
  5.2 新工种:人人都是设计师
  5.3 新工种:一台电脑成就一位超级制作者
  5.4 新工种:大企业中的“小作坊”
  第6章 传媒与营销的泛化
  6.1 从线性传播到网状转播
  6.2 人人都是时代焦点
  6.3 新时代的人脉价值
  第7章 从雇佣工到自由人
  7.1 组织变迁与个体角色
  7.2 新工种:人人都是合伙人
  7.3 新工种:“云端”的职业人
  第8章 分工3.0会让世界变成什么样
  8.1 新的职业人:斜杠青年
  8.2 新的组织态:连接一切
  8.3 新的社会范式:开放与共享
  8.4 人,从异化到自由之路
  前言
  “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是当下最热门的词汇。探讨信息经济时代商业变革的书籍,随处可见;特别是关于“互联网+”的畅销书,更是不在少数,可谓汗牛充栋。然而,《从雇佣工到自由人》这本书却与众不同,以其对时代敏锐的观察和新颖的思维给读者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使本书具有很高的可读性。
  本书以独到的眼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观察和论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行业变迁、企业发展和个体角色演变。作者独辟蹊径,从“分工”这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济学概念入手,站在每一个个体的视角,一步步推演出由新技术引发的一场的巨大的“角色”革命,阐释了在这新一轮技术变革的推动之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将会遇到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如何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重塑每一个人的角色定位和竞争力。作者抽丝剥茧,娓娓道来,极富启发性。
  纵观人类社会千年的发展,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的劳动“分工”的不断细化和深化。分工导致专业化,而专业化带来劳动的高效率和工作的高水平。可能正因为如此,人类关于“分工”的意识和概念自古就有萌芽。例如,无论在东方和西方的古典时代,都有相似的关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物应当“各司其职、各安其位”的思想,只是古人没有使用“分工”(divisionoflabour)这一概念罢了。
  分工作为经济学范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这个时期的经济思想家色诺芬,最早论述了劳动分工的必要性。然而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系统地分析分工的经济学家应该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亚当?斯密看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原因是劳动分工的日益深化和不断演进,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导致技术进步,技术进步产生报酬递增,而市场范围的扩大又会进一步促进新的分工。
  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家杨格更加细化了对“分工”的理解。与之不同的是,杨格站在产业而非企业内部协作的层面来理解“分工”。杨格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演进,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业分工链条随之不断变长。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的专业化分工链条之间的相互协调,最终带来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市场交易的增加,进而扩大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扩大又进一步推动分工的发展。然而,杨格的理论也有不足,他同样没有找到分工的根源在于何处,他只是解释了分工发展和深化的原因,并没有解释分工产生的原因。而且,他也没有从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两个层次上探讨分工背后的利益机制以及两种分工之间的相互作用。
  专业化经济与劳动分工才是经济进步的最重要的源泉。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人想吃鱼,在最初的时候,无论是捕鱼工具还是鱼的吃法,都会比较简单,与之相关的整个产业链也就会很简单。随着分工协作的持续细化,到了今天,捕鱼工具和吃鱼的方法都达到了非常丰富的程度,与“捕鱼和吃鱼”相关的产业链也变得异常“繁琐和复杂”。虽然看起来比较“费劲”,但是,实际上人的“捕鱼和吃鱼”的效率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分工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人类分工协作程度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一直是相伴而生的。我们之所以能够从洪荒蒙昧的远古时代,一路经过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走向如今的信息时代,也是由于我们学会如何分工,从社会化的大分工,继而在具体的行业、具体的组织内进行精细化的小分工,由此产生了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也在细分领域中出现了不可计数的发明创造,带来了显著地技术革命。
  同时,这一过程也意味着不同个体的身份、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人的交往方式在不断演化。这里所谓个体的“身份”,实际上指的是不同的人或组织在分工协作网络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即“产业分工链条”上的位置。从古至今,界定一个人的身份往往离不开他的职业,特别是在古代农业社会,人的社会流动性远远低于现在,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到了工业社会,更加广泛的分工带来了众多职业的出现,也随之产生了众多新的身份名称。从小作坊里面的鞋匠、锁匠、铁匠等等,到大工厂里面的钳工、轧工、刨工,再到公司内部的工程师、分析师、营销师等,职业身份的多样化,反映了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大趋势。
  澳大利亚华裔经济学家杨小凯和博兰曾试图从内生角度阐述分工产生和深化的原因,认为分工如同自然界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自动演化的过程。他们认为,分工的深化能带来经济效率的提高,但分工又会导致交易费用。分工是一个自发演进的过程,在演进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较低,当分工演进到一定水平后,增长大幅度提高,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当分工的潜力被挖掘后,增长率又会下降。但该模型同样没有区分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企业作为市场的替代物相对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来说其内部的交易费用是很小的,否则企业就不会出现。
  如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给我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对于个体而言,互联网为我们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世界同态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我们可以进行沟通、生产、合作、消费等等活动,几乎是将现实生活复制了一份。很自然,我们会发现,在虚拟世界里,我们还可以有着另外的职业身份,一个现实世界里的技术员,在虚拟世界中可能是一名淘宝店主、一位知乎达人、一个博客写手等,每个虚拟的职业都可能为他带来额外的收入,以及建立新的社交圈子。于是,我们发现,互联网时代下,每个人都可能兼顾多种职业角色。
  另外,由于互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实时交互的能力,也让以前很多专业门槛较高的专有职业,变得更加普世化和大众化。例如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众筹”的模式,去扮演一名兼职的“投资家”;也可以利用“众创”平台,成为一位“产品设计师”;抑或通过“知识分享”,让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更多的分享和传播,变成一位“讲师”和“培训师”等等。你会发现,如今每一个人都可以不再局限于一类职业,一种身份,而往往是若干种职业、复合化的身份集合。这正是信息经济时代,每个人都会获得的一种新的身份解放。
  因此,从一般的经济学分析出发,结合当前新经济时代的社会现实,将“分工”这样一个古老而常新的经济学概念与个体“身份”联系起来注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相信读者可以欣喜地发现,《从雇佣工到自由人》这本书在处理这类主题的时候,很好地实现了理论性和可读性的统一。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双创”,还是“供给侧改革”,强调的都是增强面向未来发展的创新动能,而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起中国经济转型、社会腾飞的重任。互联网经济带来了许多全新的业态、创新的商业模式和极具前瞻性的商业试验,在这些崭新的经济形态中,“分工”和个体“身份”转变的故事又该如何讲述?新时期的“身份革命”能否很好地嵌入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叙事框架中?作为社会个体,我们又应该怎样在这个新的时代中,扬己之长,设计我们自己的角色和定位?诸如此类,都是具有很强的现实关切和理论趣味的课题。
  为此,我诚挚地向大家推荐这本《从雇佣工到自由人》。相信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之中和之后,读者一定会有所启发,产生更多的联想,激发出更多的、有益的关于这个时代以及个体定位的再思考。
  周宏仁
  2017年5月2日于北京
  精彩书摘
  人类的文明本质上建立在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上,而生产活动包括简单的个体劳动和大量复杂的协助劳动,从原始的捕猎打鱼,到后来的种植畜牧、制造发明等工作,整个社会生产体系越发庞大,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这就离不开分工。没有分工,就没有合作与交换,也就没有商品经济的出现,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和向前进步。分工演化伴随着我们从远古走到当下,分工就是让每个人去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情,缩短平均劳动时间,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可以说,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史是在不断的社会分工演化中得来的。
  农业社会的生产活动主要基于单个家庭的劳作展开,分工相对比较单一化,有简单的分工,但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社会化分工体系,此为分工1.0时代;到了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大生产让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土地,走进工厂,成为了产业工人,流水线的发明让每个人开始了专业化劳动,各司其职,各管一摊,社会化生产让分工大大细化,演变出更加丰富的工种,几乎将所有人卷入其中,成为一个长长的生产链条中的专业劳动者,分工进入2.0时代。
  在人类从野蛮蒙昧状态走进文明时代的过程中,先后产生过三次大的社会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第二次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是商业分离出来。三次大的社会分工,带来了生产力的进步,也创造了大量的生活用品,人类走入文明时代。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农业都是世界各地区最主要的产业形态,农民也是绝大多数人的终身职业。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其三)》中,用短短几句诗描绘了那个时代自身辞官归隐,在田园劳作之乐。一个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诗人用艺术手法表达了内心的悠闲自得,我们也透过诗词本身,看到农民通过双手劳动创造财富的最直接画面。
  这反映出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劳动特征,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绝大多数人都与土地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围绕土地进行的生产劳作构成了几千年农业文明的核心内容,在农业社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元展开的。无论是西方古代夫妻构成的小家庭模式,还是中国很多几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都是农业社会主要的生产单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非常形象地描写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日常生活情景,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在酒后互相逗趣的闲聊,远处,他们的大儿子忙着在豆地锄草,二儿子在院内编织鸡笼,而还没成年的小儿子正处在淘气的年纪,当然无法分担家里的劳作,而是躺在小溪边拨着莲蓬吃。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智慧箴言录 (美)彼得·考夫曼
下一篇:拍卖第四十九批 The Crying of Lot 49 美国文坛鬼才托马斯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00: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