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乔治·阿克洛夫 罗伯特·席勒著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2:41:09
【资料名称】: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
  全新联袂作品
  一个追求利润超大化的世界为何会充满内在危机?
  商家、政客、广告商、食品厂家、烟酒商、制药厂如何欺骗大众?我们应如何应对?
  资本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应如何监管?
  现行市场制度出了什么错?应如何运作?市场干预应如何进行?
  经济学家应如何认识金融危机,并提前预测?
  我们的世界,为了利益而在四处欺骗?
  谁在保护我们,让世界更好?
  ★两位诺奖得主专著,挑战经济学核心理念,反思自由市场中普遍存在的欺骗行为。
  ★李扬、陈志武、张军、李稻葵、黄海洲、向松祚、巴曙松、何帆、洪灏、诺奖得主、美联储前副主席强力推荐!《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财富》等好评如潮!
  内容简介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信用卡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将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
  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两位诺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罗伯特·席勒认为,市场在为我们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灾难。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信息不对称等让我们成为"钓愚"中的受骗者。
  作者历数从投行到政客,从汽车销售到房地产中介,从烟厂到酒厂,从食品厂到制药商,从信用卡到广告,无不存在"自由的欺骗"。他们以生动的事例、翔实的数据、幽默的阐述揭示了从日常生活到金融、政治等层面的富有想象力的钓愚手段,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作者进一步强调,如果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都能意识到钓愚的普遍存在,就能辨明和杜绝可能导致严重危机的欺骗问题,从制度创新、市场干预等方面实施更有效的监管,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增强对经济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让"看不见的手"更好地为经济、为社会服务。
  这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无疑将永远改变我们看待市场的方式,并改变我们在未来应对钓愚的选择。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经济运转的人,这本《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将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新角度。而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每个人来说,这本书更是不容错过。
  收起全部↑
  作者简介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他还与罗伯特·席勒合著了另一部重要著作《动物精神》。
  罗伯特·席勒,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标普/凯斯-席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还是一位畅销书作者,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包括《动物精神》(合著)《非理性繁荣》《金融与好的社会》《新金融秩序》等。
  目录
  题记
  专家与媒体热评
  推荐序
  译者序
  前言
  导论 做好被骗的准备:欺骗均衡
  第一部分 未付的账单与金融崩溃
  第一章 诱惑之路
  第二章 信誉透支与金融危机
  第二部分 形形色色的欺骗
  第三章 广告商知晓如何放大大众的弱点
  第四章 汽车、房地产和信用卡中的欺骗
  第五章 政治欺骗
  第六章 食品欺诈、制药与舌尖上的欺骗
  第七章 创新:好的、坏的和丑的
  第八章 烟草与酒精
  第九章 为利润而破产
  第十章 米尔肯的骗局:以垃圾债为饵
  第十一章 反制欺骗的英雄
  第三部分 结论与后记
  结论 案例与经验
  后记 理解欺骗均衡的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本书突破了主流经济学完全自由市场的假设,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发现处处存在"欺骗均衡",从诸如资本如何操控市场、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等具象中,为重新思考市场的自我监管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观点。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说"市场是好东西"当然容易,但要把市场发展得好则是另一回事。市场参与者众,动机各异,德品多样,信息量与质千差万别,加上现代经济中经销的品种又错综复杂、五花八门,市场要运转得有条不紊、好人坏人都规规矩矩,谈何容易。席勒教授、阿克洛夫教授继续他们以前的风格,在新著《钓愚》中深入研究从信用卡到旧车行、从小卖部到医疗、从垃圾债到网上游戏都普遍存在的"上当消费"现象,商人通过各种迷惑误导把戏,使许多消费者特别是社会底层群体过多购买,或者加大本来就不必要,也无能力支付的消费。看了席勒和阿克洛夫的新著后,你会发现宋朝中国人"挂羊头卖狗肉"那种赤裸裸的欺骗还是过于原始、低级了,现代人的"钓愚"手段不仅更富有想象力,因此更有欺骗性,而且还能带来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如何在通过制度创新减少钓愚收益的同时,增加钓愚的成本,这是市场经济学者的新挑战。
  --陈志武,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
  一位行为经济学大师(席勒),一位信息经济学大师(阿克洛夫),这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新作,从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新视角,对现实中的欺骗行为做了既严肃认真又充满趣味的分析。虽然我们对书中描述的许多现象经常熟视无睹,但对这部大作却不能视而不读,尤其不能对书中的经济学大智慧视而不见。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钓愚》一书正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开始深刻反思西方经济学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和政策理念的一个缩影。2010年,阿克洛夫和席勒就合作出版了《动物精神》一书,全面引入人们的非理性行为(动物精神)来解释宏观经济波动或金融危机。如果说《动物精神》是一部行为经济学或行为宏观经济学著作,那么《钓愚》则准备越过行为经济学范畴,重构西方经济学或创造新经济学。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在经济学家津津乐道于自由市场的理性和均衡时,罗伯特·席勒和乔治·阿克洛夫的这本新书《钓愚》选择了另外一个角度,那就是:欺骗均衡。这种独具视角的研究实际上与他们一直以来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那就是对市场欺骗、人性缺陷的深刻洞察,同时,我也更认为这其实也体现了作者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独具特色的理论反思,在传统的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爆发缺乏足够的预测能力和解释能力时,罗伯特·席勒和乔治·阿克洛夫冷静地告诉我们,实际上市场的欺骗是一种普遍现象,只要人们在信息或者心理方面存在可以被用来获取利润的弱点,欺骗就会存在。从这个逻辑出发,经济学家需要寻找并发现那些能在短期内导致经济崩溃的欺骗问题,从而增强我们对金融危机的预测和把握能力。显然,这是十分具有启发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方向。
  --巴曙松,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高估值、高量价势能股票在中国市场里的表现一直让传统经济学理论家汗颜。与传统经济学理论不一的是,在利伯维尔场里,"人们自由地欺骗别人,也自由地被别人欺骗"。两位诺贝尔奖得主用丰富的数据和逸闻证明了这个观察有可能才是真相。他们甚至认为市场里强烈的价格势能本身就是一种"欺骗"。读过此书,我们将深谙人类被"欺骗"的历史和代价,并更理性地反思市场的真相--尤其是在经历了2015年夏天股市泡沫破灭之后。
  --洪灏,特许金融分析师、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兼首席策略师通过生动活泼的笔法,阿克洛夫和席勒告诉我们:对利润的追求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富足,也会引来操纵与欺骗。近来的创新让公众更易受骗。这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复杂而深刻。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钓愚》是一部极为出色的作品。它会改变你对"看不见的手"的印象,从此视其为总是想绊倒你的"看不见的脚"。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其中风趣,汲取其中智慧。
  --艾伦·布林德,美联储前副主席、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本书深刻揭示了市场制度的内在矛盾。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都应该警醒:逐利的厂商虽然可以提高效率、推动创新,但也极倾向于利用形形色色的高级数据处理工具操纵和欺骗你。
  --劳拉·泰森,前美国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正如阿克洛夫和席勒所提醒我们的那样,推动改进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动因,同样可以让我们的世界为了利益而充满欺骗。这本可读性与深刻性俱佳的书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的职能。
  --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
  阿克洛夫和席勒全面阐述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解释了这个旨在追求超大化利益的世界中存在的内在危机。
  --南希·佛尔贝利,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教授本书的核心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
  --《经济学人》
  阿克洛夫和席勒突破性地提出"欺骗均衡"概念。本书保持了席勒作品的一贯风格:节奏紧凑、通俗易懂、引人入胜。
  --《金融时报》
  在批判传统经济学理念方面,本书比《动物精神》更有力和全面,也更有社会责任感。
  --《华盛顿邮报》
  (本书是)可读性极高的原创书籍,令人拍案叫绝……阿克洛夫和席勒笔下的案例和解释令人信服……两位经济学大家很有启发意义的作品……政策制定者和消费者(即所有人)必读……(本书)重要又客观。
  --《泰晤士报》
  阿克洛夫和席勒的洞见极其有力。
  --《经济学人》证券业专栏
  本书对自由市场提出有力质疑,也有助于消费者在做出重大购买决策时免于被宰。
  --《财富》
  本书主旨非常重要,值得更多人关注。
  --《展望》
  强烈推荐,即使你不赞成本书观点。他们所举的例子很有说服力,而关于市场如何运作的观点更是扣人心弦。
  --《今日美国》
  《钓愚》十分引人入胜,它剖析了市场经济所扮演的极富欺骗性的角色。本书阐述了卖家总是在企图骗你,而市场经济并非偶尔才骗骗你,欺骗是普遍存在的……本书旨在帮助读者知晓自己的心理弱点,以更好地避开钓愚者。
  --彭博新闻社
  本书为各种欺骗总结出了一个大理论,从经济角度上解释了为何欺骗无处不在。这个理论涵盖了许多关于人性盲点的概念--心理上的主观弱点,以及缺乏信息的客观缺陷--作者将这些概念融为一体,这个理论对盲信自由市场的人们是致命一击。
  --《华盛顿月刊》
  席勒和阿克洛夫通过朴实的语言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颠覆了原有的强有力的信念:市场只有一点小瑕疵(如扩大了贫富差距),所以只有傻子才会去干预市场。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钓愚》通俗易读,经济学家圈子之外的普通消费者和政策制定者也能轻松阅读。这本书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Investing.com
  这本令人赞叹的书告诉我们如何预防被商业洗脑,如何预防被下套……没有几本书能教我们对付市场经济中的欺骗,这本是其中之一。
  --《图书馆期刊》
  前言
  译者序 自由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的理想方式吗?在这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阿克洛夫与罗伯特·席勒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实际上,自亚当·斯密以来,对于上面这个有趣且无比重要的问题,几乎每一个经济学家都有自己的答案,包括亚当·斯密在内的大部分经济学家的回答是肯定的。这些崇尚自由市场制度的主流经济学家(即便承认市场有不完美之处)认为,总体而言,通过自由市场来配置经济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此外,少数经济学家(比如马克思)怀疑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并提出了计划经济的构想。在20世纪,这些少数派经济学家的构想与人类追求平等的朴素理想结合在了一起,显示了惊人的爆发力——引导着共产主义革命者在东起东经38?线、西至易北河的广阔的欧亚大陆上发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社会实验。
  当然,最后的事实表明,这种构想因为从一开始就低估了人性的弱点,从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虽然在总体上(平均的意义上),少数派很可能错了,但在边际上(虽然少数派痛恨“边际”这个概念),他们对人类经济思想的贡献是巨大的——发现并系统地阐释了自由市场机制的缺陷。
  在这本书中,两位作者试图从一个新角度阐述市场机制的缺陷:传统的理性人假设在现实中并不成立。人的非理性特征会体现在经济决策上,而市场会捕捉并放大这种特征,从而产生对个人或者社会来说不理想的经济结果。比如,书中引用了一项最近对美国波士顿地区健身房收费方案的研究。通常,新的健身者会面临三种付费方案:(1)按次计费;(2)按月支付固定费用并自动顺延合约;(3)支付固定年费。显然,如果健身频率足够高,理性的新健身者应该选择后两个方案。但研究表明,有80%的健身者根本达不到采用第二种方案应有的健身频率,却依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换言之,这些低频健身者其实采取按次计费更划算。对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人的偏好存在不一致性:选择付费方案时,顾客的大脑被自己不畏艰难的高大形象所占据,等到了真正决定某天下午是否去健身的时候,这个顾客的大脑却更多地被即将到来的健身会产生的疲劳感所占据。换言之,前者是“理想之我”,而后者是“真实之我”。显然,顾客在选择付费方案的时候把自己幻想成了“理想之我”。
  这种对自己意志力的过度自信给消费者个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据估算,一开始选择按月自动付费的健身者每年在健身上的平均花费为1 400美元,而如果他们一开始选择的是按次计费,则每年可以节省600美元。毫无疑问,所有的健身房老板都发现了这一点:帮助新顾客沉浸在“理想之我”的幻觉中,并阻止他们在醒悟过来后反悔是一个巨大的利润点。为此,大多数健身房都给顾客更换付费方式设置了重重障碍。
  也许有读者会说,虽然那些选择了错误付费方式的健身者每年损失了600美元,但健身房老板却因此多挣了600美元。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不过是“楚人失弓,楚人得之”,又有什么关系呢。对此,经济学的竞争均衡原理告诉我们,这600美元无法构成健身房老板的长期利润。这是因为,长期而言,利润的存在只会吸引更多人投资于健身房,由此导致健身行业竞争加剧,直至利润彻底消失。因此,消费者的错误选择最终只会导致社会上出现很多我们原本不需要的健身房,而这就是社会经济资源的浪费。
  这种由于人的非理性特征而导致的市场失灵不胜枚举:我们难以抗拒高热量食物的诱惑,市场上就会有人热衷于售卖这种食物,使肥胖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我们总是相信自己的运气会比别人更好,市场上就会有人开设赌场,引诱我们来玩根本赢不了的游戏;我们会高估自己未来的能力和收入,市场上就会有人售卖豪宅,并引诱我们去借我们根本还不起的房贷……的确,市场最大化地满足了我们的需要,至少在决策那一瞬间是这样,但这是一种真正对我们有利的理性需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那些从根本上否定市场作用的少数经济学家不同,这两位作者是自由市场制度的“忠诚的反对派”:他们依然认为市场机制是组织人类生产活动唯一可行的制度,但他们推崇的是得到良好监管的市场,而非自由放任的市场。在一个具有良好监管的市场上,没有人可以通过利用他人的心理弱点获利。
  有一点可以被预见,那就是关于这本书不会没有争议。至少在理论上,一个监管良好的市场不会是最有效率的市场。这是因为监管也是有成本的——监管者在人性的弱点上一点也不比被监管者少。但我个人认为,即便我们再退一步,承认这是事实,市场监管依然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心理上,人们倾向于把自己遭受的一切痛苦归咎于自己之外的因素。所以,如果监管者不存在,在市场上失落的人很可能会轻易相信这样一种说法:自由市场机制是导致疾病、贫困、犯罪、自杀、信用崩溃等人类所有痛苦的源泉。如果这种说法复活,人们对市场机制的信心就会再次动摇,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热战、冷战、饥荒与内乱等毁灭性的灾难就有可能会重新降临。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忠诚的反对派”才是市场制度真正的保卫者,因为他们把人类对市场制度的不信任转移到了监管者身上。
  毫无疑问,如果这本书是一本讨论人类心理特点、经济决策与市场监管的学术专著,那一定是严谨而晦涩的。但实际上,这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一本经济学大众读物,即便是没有任何高等教育背景的读者也可以很轻松地读懂这本书,并获益匪浅。两位作者通过一系列研究案例,以平易近人的笔法,深入浅出地向社会大众展示了最近20年来经济学家在行为经济学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毫不夸张地讲,本书是为他们所写:为消费者,时刻警惕可能遭遇的骗局;为生意人,有可能因为诚信经营而招同行冷嘲热讽,甚至为生计所迫而随波逐流;为公务员,为监管不辞辛劳,却无人认同;为志愿者、慈善家、意见领袖,为社会诚信努力;也为年轻人,为他们终生的职业生涯和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这两位作者的同行,我非常感谢他们及时向社会普及了经济学科的研究进展。不可否认的是,至少在二三十年前,如果翻开当时的学术期刊,人们会发现很多现在看来奇葩的经济学观点在那时可能“连个错误都算不上”。如果当时有人问我某个经济问题该如何解决,有相当大的可能性,我只能回答他说要“合理”解决。但是经济学发展到了现在,得益于众多开创性的基础性研究,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我已经可以比较有把握地告诉他这个“合理”的区间是什么,并解释原因。
  当然,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有用性。1969年,费米实验室的首任所长、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者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被要求向美国国会报告费米实验室在加强国防中的作用。这位诚实的物理学家向议员坦言:“我们的新发现将给国家带来荣誉,但不可能对国防有任何直接益处,除了使这个国家更值得保卫。”因此,无论这本书对您是否有直接益处,我都希望您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继续关注经济学领域的新发现,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支持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工作,让世界看到这个大国的崛起不仅仅在于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GDP)。
  最后,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感受到那些致力于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精确科学的杰出学者的巨大努力,体验到他们从未知到确定的那一瞬间拨云见日的快乐。
  张军
  2015年10月8日
  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精彩书摘
  几乎每个美国人都认识苏茜·欧曼(Suze Orman)。当乔治向一名经济学家问起她时,这位经济学家的反应完全在乔治的意料之中:他只看过苏茜10秒钟的节目。我们的经济学家朋友们往往受不了她自以为是的论调。他们发现她会提出一些非常粗浅的投资建议。而且,尽管任何与投资有关的话题都会令经济学家感兴趣,但他们觉得她在节目中给出的建议太拜金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对她的节目都有这样的看法。我们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特奥多拉·比利亚格拉(Teodora Villagra),她是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餐厅里的一名收银员。她曾是来自尼加拉瓜的难民,现在已经在国会山安家。她的儿子以电子工程专业学士身份从大学毕业时没有拖欠学费。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她每天都可以和几百个老顾客聊家常,对每一个人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清楚他们的近期变化。特奥多拉的看法是,“苏茜·欧曼其实没有谈论金钱,她谈论的是人性”。特奥多拉不仅自己买了一本苏茜·欧曼的理财书,还送了同事一本。
  通过倾听特奥多拉的看法和观看苏茜·欧曼的节目,我们可以解释原本不可思议的谜团:为什么苏茜的听众会相信她说的每一个字。在解开这个谜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揭示一个重大的、关乎亿万人生活的全球性经济学问题。
  苏茜·欧曼与经济学常识
  欧曼最畅销的书(销量超过300万册)是《九步达到财务自由》(The 9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她对消费者支出和储蓄方式的描述与经济学的论述完全不同。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是这样论述消费者在超市中的行为的:消费者先确定好买苹果和橙子的总预算。在这两种水果价格发生改变时,我们会调整消费组合,从而使得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给定价格下确定自己买多少苹果和橙子——这种价格和购买量之间的联系就是我们对苹果和橙子的“需求”。
  这种看似无奇的超市小故事其实和现实出入很大。它并非经过科学检验的真理,而只是一个假设。初级的经济学教科书告诉读者(大学本科新生),我们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基于类似的模式:决策者先确定自己的消费预算,然后确定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的消费组合。这种假说大行其道是因为在超市选购水果的情境下,似乎人人都是这样做的。
  这种经典假说之所以令人信服还有其他原因。作为一个大学新生,他很难想到这个买苹果和橙子的故事背后的逻辑会贯穿初级经济学教科书,或者贯穿其他经济学课程。如果他打算成为经济学家,这个逻辑还会贯穿研究生课程。所以,当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假说时,他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但问题是,这是人类思考问题、做出经济决策的普遍模式吗?当然,也许人们在超市里买水果时确实是这样的。但如果是一位新娘在翻阅《婚礼杂志》(Wedding Magazine)并筹划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的活动,那么,预算和价格就成了她考虑的次要因素了。此时,我们就要回到苏茜·欧曼的例子,不仅仅是为了理解为什么她会有那么多铁杆粉丝,还要理解为什么那些粉丝的行为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股神巴菲特的神谕 Tap Dancing to Work凯洛·卢米思 李宛蓉
下一篇:无印良品世界观 [日] 松井忠三 著,吕灵芝 译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13:5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