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德国模式的中国借鉴 李稻葵 罗兰·贝格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18
楼主
2020-4-15 09:19:33
【资料名称】: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德国模式的中国借鉴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08年次贷危机后,经济旧格局被打破,世界经济正在建立新的平衡。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的未来之路何去何从?
  以强大的制造业能力著称的德国经济,是如何在危机中逆势增长,成为欧洲经济复苏的强大支撑?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中国是否有共通之处?德国模式能否给中国经济带来启示?
  中国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国际管理咨询界巨头罗兰·贝格亲莅编著旨在拨开全球经济的迷雾,探寻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
  内容简介
  “强大的制造业能力、基于一流产品与服务的出口导向、关注利益相关方的企业治理、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全面的结构改革”,这就是在金融危机中坚挺增长的德国,为全球经济贡献的“德国模式”。
  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与全球咨询巨头罗兰·贝格发现,拥有着相似价值理念与基础机制的两国,在改革目标上也同样相似。两人在无数次思想碰撞后,总结出了现实借鉴。他们从公共财政体系、房地产市场调控策略、金融监管体系、马克国际化战略、企业基业长青等方面,探索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为中国改革提出新的建言。
  作者简介
  李稻葵,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Schwarzman Scholars)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会委员。曾先后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并曾任世界银行项目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等职。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荣誉主席;全球多家企业和机构的委员会成员,如德意志银行、美国黑石集团、日本索尼公司、意大利菲亚特集团、德国费森尤斯集团、德国慕尼黑Prime Office集团(董事长)、意大利RCS传媒集团等;并担任德国联邦政府等多国政府的顾问。
  目录
  序一 德国模式的中国之鉴
  序二 中国可以向德国学习什么
  第一章 德国实体经济如何战胜危机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
  次贷危机对德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德国的影响和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有何不同德国实体经济为何未受两次危机的影响
  德国应对机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章 德国公共财政体系研究
  德国公共财政体系初探
  中德各项税收对比与启示
  中德财政平衡制度对比与启示
  德国公共财政体系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德国房地产市场研究
  德国房地产市场历史表现
  各阶段德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梳理
  经验一:租赁住房市场发达缓解房价波动
  经验二:稳健住房金融体系抑制住房投机
  第四章 德国金融监管研究
  德国金融业概况
  德国金融监管概况
  德国金融监管下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德国金融体系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德国马克国际化研究
  德国马克缘何崛起
  德国马克国际化缘何受限
  德国马克国际化受限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第六章 德国家族企业研究
  德国家族企业概述
  德国家族企业为什么成功
  德国家族企业典型案例——宝马公司
  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七章 再论德国近年来经济成功之道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商业模式
  德国成功的关键因素
  结论
  后记
  媒体评论
  ★之所以要借鉴德国模式,是因为相对于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其他民族与社会,德国的社会价值理念和基础性机制,与中国较为相似。
  今天研究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对当前的社会思潮进行一定的补充,对冲一些经济体制方面思维的偏激性。
  ——李稻葵
  ★虽然中国不可能照搬德国的模式,但是中国和德国有很多共同目标,如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塑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可持续发展等。
  ——罗兰·贝格
  前言
  序一 德国模式的中国之鉴
  李稻葵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德国经济强劲而富有韧性的表现,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事实上,在二战结束后的这几十年间,德国经济,包括统一前的联邦德国经济,始终是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标杆。它长期稳健发展,在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劳资关系、收入平等、地区之间平衡发展等方面表现突出。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之所以要借鉴德国模式,是因为相对于包括美国和英国在内的其他民族与社会,德国的社会价值理念以及基础性机制与中国最为相似。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德国民众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之间的选择问题上,比之于美国、英国等西方社会的发达国家,更加接近于中国。在德国,百姓比较崇尚社会秩序,愿意接受各种各样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制度安排,维系社会长期的和谐与稳定。相比之下,美国民众不愿放弃一些极端崇尚个人自由的社会制度安排。比如,美国的绝大部分州都保留着相当宽松的公民拥有枪支的权利。事实上,美国国父们在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的时候,他们一个重要的考虑是如何从制度上限制政府对个人自由的践踏,因此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设计是以保证政府不能过于强势为出发点的。而德国从俾斯麦时代到二战结束后,政府的设计理念比较注重社会秩序和稳定。因此,在社会秩序与个人自由的选择上,中国社会与德国社会相对比较接近。比如说,中国社会不允许个人拥有枪支,有些地区甚至不允许百姓拥有或者驾驶摩托车,而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的出发点是为了保证社会的秩序,它们在中国往往被百姓不加质疑地接受,这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
  其次,德国的法律框架与中国有一定的相近性。在德国,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不像英国和美国,法律条文是由各个分散的法院通过成功的判案演变而来的。德国这种国家立法的理念,与中国的基本国家制度是一致的。当然并不能说,国家立法体制不如或者优于英美式的普通法的立法体制,但至少应该讲,这两类立法体制的社会经济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更接近于德国。
  再有,德国与中国比较相近的另一点,是社会民众有比较强烈的改革意愿。在德国,社会民众普遍认同一个理念,那就是要对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结束时期的希特勒法西斯统治制度的罪恶进行反思,也要对民主德国时期的集权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反思。因此,社会精英和大众普遍有不断反思和改革的意愿。中国的精英和百姓更是不断地对过去170多年来(包括对“文革”期间)的种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为改革带来了基本的共识和动力。这种基本的改革动力,在美国和英国显得并不是很强烈。尤其是在美国,民众普遍有一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优越感,美国的精英和百姓普遍性地认为美国制度是最好的制度,美国的国父们是圣人,美国的经济问题(包括金融危机和财政问题)不能追溯到美国的基本政治和社会制度上去,要改只能在经济政策以及局部的立法层面上进行修补,而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制度的改良。这一点,美国与中国相距甚远,而德国与中国有相似之处。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得出的结论是,德国的经济模式,必须要认真学习研究。并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的国情,仔细借鉴。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未必完全能够学得来。这其中有一些根本性的因素。
  第一个根本因素是德国社会相对的一致性以及社会民众的理性和纪律性。德国统一的历史相对比较短,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几乎是最短的。但是在德国以及奥地利,其百姓的语言文化传统却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在德国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相对比较容易。同时,由于百姓的纪律性、相对理性和良好的教育水平,一些相对复杂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比较容易得到贯彻。比如说,德国有着比较复杂的房地产管理体制,由于德国的百姓纪律性强,愿意配合,而且也愿意在一定情况下互相监督,向有关政府机构反映和举报一些违法行为和不良举动,因此这种制度的执行成本相对比较低。
  中国不可能完全复制德国模式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的路径依赖。今日德国模式的历史起点与中国几乎是相反的。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德国人反思魏玛共和国时期不受拘束的自由市场经济给德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而形成的。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观察是,德国的主流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是强调对自由市场经济的约束,警惕自由市场经济对社会的冲击。而中国社会应该说是基本上相反的,在中国社会,主流精英知识分子和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不断反思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经济体制,他们对于计划经济时期政府过度干涉、行政约束等机制深恶痛绝。许多精英阶层,特别渴望并且极其赞赏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以及相当一部分的民众,他们的主体意识是要推动市场化的改革。换言之,中国与德国精英阶层的主流思想意识不仅是不同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
  综上所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借鉴德国模式,必须关注两国不同的历史经历和百姓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讲,今天研究德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情和历史,对当前的部分社会思潮进行一定的补充,对冲一些经济体制方面思维的偏激性。
  以下笔者将从五个方面,简单地梳理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特点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借鉴点1: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
  德国宏观经济长期以来持续稳定发展,其重要的根基在于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德国稳健的财政体系的基础是其均衡的税收体制。与许多发达国家不同,德国的税收体制,是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的。以2011年为例,其直接税,包括所得税、财产税,约占税收总收入的40%,而间接税,包括增值税、工商税,则占到总税收的60%,德国各种税种的分布见图0-1。
  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且间接税略高于直接税的比重,是德国税收体制稳健的基础。直接税的征收成本一般来讲比较高,因为它主要面对的是成千上万的个人和家庭,以及往往非常难于审核的企业利润。更重要的是,直接税的主要税种是个人所得税以及房产税、遗产税,其纳税对象是自然人。对于自然人个体而言,在税收问题上权利与义务挂钩的意识是非常抽象而非具体的。具体说来,一个所得税或者财产税的纳税大户,并不可能更有权利向政府问责。而相反,像大众汽车等企业类型的纳税大户,很自然地会通过各种渠道,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反复沟通。而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对于大众汽车提出的与企业经营、经济发展等有关的诉求,也会给予重视的考虑。所以笔者在讨论中国经济的税收体制问题上,其实一直在呼吁,我们不能认为中国以间接税为主的纳税体系就一定是落后的。我们一定要考虑到间接税的一些政治特点,这些特点对于经济发展是有益的。
  另外,间接税相对而言税基比较广,相关的征收成本也比较低,所以,它能够成为整个税收体制的坚实基础。相反,直接税与就业情况、个人财产的市场价值波动等因素有关,所以并不稳定。因此,德国间接税为主、直接税相对为辅的税收体制有它的稳定的合理性。
  德国相对稳健的公共财政体系对中国的启示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中国财政税收改革的基本方向,不可一味地追求直接税比重的上升。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间接税应该成为税收的主体。事实上,过去几年,德国公共财政税收方面不断改善的一个大方向,就是要增加间接税的比重。而在增加间接税比重的过程中,中国各级政府必须改变对土地出让收入的高度依赖,因为土地出让的收入波动性太强,与房地产的发展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土地出让收入从长远来看,必定会逐步下降,本身不具备持续性。
  德国财政税收体制对中国的第二大启示是资源税和能源税可以发挥大作用,在中国资源税占税收的比重是非常低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大量的资源税是从量定价。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提高资源税与能源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德国在公共财政税收方面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就是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要以人为本,以各地区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分配,以人为本,按需分配。
  借鉴点2:政府大力扶持下的实体经济
  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稳定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它强大而稳定的实体经济。德国实体经济强大的奥秘是什么呢?
  稳定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的另一个保证,就是它具有鲜明特点的德国工会制度。德国工会联合会是德国工会组织的联合体,其主体是由全国八大行业工会联合组成的。另外,德国还有地区性工会,特别重要的是,这些全国性和地区性工会在企业监事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不断参与企业的关键决策,而且工会参与监事会的比例随着企业规模的提高而不断地提高。德国工会的核心工作是与雇主谈判,签订劳资协议,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德国工会对罢工有十分严格的限制性要求,因此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德国罢工的数量是极其少的,这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帮助作用。由于工会直接进入企业的监事会,所以德国工会与企业的管理方和资方的方向相对一致;在工资要求方面德国工会也能够与资方形成合作关系,所以德国的工资水平,并没有因为组织有序的工会而不断失控。而美国的情况相反,美国的工会主要关心自己的利益,组织也相对比较松散,劳资谈判也比较自由,容易采取过激的罢工方式来争取公会利益。共同决策制是德国企业为保证雇员权利而实施的一项政策,主要体现在监督和经营两个方面。监督权的实现主要通过监事会,经营权的实现主要通过企业委员会。监事会是德国职工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平台。监事会的人员组成见表0-1,其中不包括煤炭企业。监事会的职责包括选任、解任董事,批准重大业务、重大公司资产变动,检查公司财务、盈余状况的变动等。
  德国强劲的实体经济发展对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一个启示是应该合理协调劳资关系,鼓励员工有序参与公司治理,避免职工采用无序的、过激的方式对企业提出要求,避免恶性劳资冲突。德国经验表明,把工人有效地组织起来,积极地参与企业决策,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反而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更能避免劳资冲突对企业的冲击。
  第二个启示是政府对企业用工要提供保险。最近几年来,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沿海的出口企业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转型升级更是让这些企业雪上加霜。笔者在不同场合一直呼吁,应该由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为这些短期内在转型升级和出口上遇到困难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帮助。这种帮助主要应该用在劳动用工方面,比如替一部分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缴纳“五险一金”。这种援助不应该是无限期的,因而不会让企业产生依赖感,它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这些地区的就业,也能够在某些情况下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个启示是应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保证劳动力职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奠定中国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当今中国社会对高等教育高度重视,相对不足的是职业教育。中国民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认为职业教育不如高等教育,是后备选择。这种情形不断发展下去,将会形成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大量蓝领岗位招工难的尴尬局面。因此,必须从经济基础上做起,真正加强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教育的荣誉感,也保证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毕业生能够获得稳定的工作和持续上升的工资收入。
  借鉴点3:稳健的房地产市场
  德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健,房价持续稳定,供需基本面平衡,从未出现过房地产泡沫及泡沫破裂的大起大落现象。德国的房价与收入之比也是从1970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这意味着德国百姓购买房地产是越来越容易了。与此相关的是,从1975年到2011年之间,30多年来,德国实际房价累计涨幅是负的。而英国、法国等实际房价涨幅都超过100%。德国房地产的长期供需也是平衡的,德国人口8000多万,住房存量为4700万套,住房与住户的比例长期稳定在大于1的水平。德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稳定不仅避免了房地产波动所带来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冲击,更重要的是,稳定的房地产供给为德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也为德国社会的稳定营造了和谐的氛围。
  德国房地产方面的经验是什么呢?首先必须强调的是德国在房地产方面的政府干预是非常多的,德国的房地产市场从很大程度上讲是一个严格受到政府管制和大量政府干预的市场,远非自由的市场。具体说来德国房地产管理有三个方面的做法。
  3.抑制投机:德国政府对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有明确的抑制措施。德国政府规定必须要有比较高的首付比例,房屋贷款不能高于住房总价的60%。对于低收入家庭,德国政府的政策与美国相反,不仅不鼓励他们购买住房,反而要求更高的首付比例,因此,德国从未发生过次级债危机。德国政府明确制止房地产涨价以后业主可以用涨价部分作抵押去银行借款,即不容许资产增值抵押,抵押贷款利息不得从税基中扣除。房屋持有十年后免征资本利得税,以此鼓励长期持有住房。
  借鉴点4:审慎的金融体系
  德国审慎的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应该对金融业保持相对谨慎的持续的监管。金融业的利润率相对较低并不完全是坏事,这能够让金融业避免过多的风险,也让社会资源,包括人才,不会过分地集中于金融业,这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而人民币国际化,也应该从德国马克身上得到一定的借鉴,那就是国际化应该谨慎务实,考虑实体经济的承受力,防止过快的国际化对实体经济造成过多的没有必要的打击。
  借鉴点5:“家”业长青
  德国市场经济的一大特色,是它连绵传承的家族企业。德国企业中,有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家族企业。这些家族企业与传统的家族企业不同,它们在家族控制的同时引入职业经理进行管理。德国家族控制涵盖了一大批世界顶级企业,包括汉高集团、博世集团和宝马集团等。
  德国家族企业连绵传承背后的机制何在呢?
  第一,德国企业家族强调对子女的系统教育。很多企业家族将自己的子女送到远离喧闹城区的贵族私立学校进行封闭式教育,保证后代得以传承家族纯正的基本素质。
  第三,德国的法律体系对于家族企业的传承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其遗产税制度。德国遗产税对家族企业历来是网开一面。2008年,德国遗产继承税改革,进一步对多数家族企业免征遗产税,规定家族企业的继承者若继续经营自己的企业达十年时间且保留一定职位,则将免征此税。若企业继续由家族成员经营七年时间,则适用的遗产税税率降到15%。遗产税法规定,由配偶和子女继承及使用的多数财产将免收遗产税。
  德国家族企业对中国的启示是非常有意义的。德国的家族企业告诉我们教育是家族企业传承的关键。但是,家族企业的传承不一定意味着家族成员要完全控制企业。家族的长期控制完全可以和职业经理的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中国相关的未来税制体制设计,尤其是如果中国计划引入遗产税的话,必须考虑家族企业的传承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保持中国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才能够促使家族企业基业长青。
  精彩书摘
  次贷危机是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次级房屋贷款违约数量激增导致的国际金融市场震荡。具体过程见表1-1。
  在这个过程中,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资产抵押债券(ABS)出售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再打包后出售债务担保证券,全球的投资者就在这个环节中参与进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次级贷款者违约连带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是指,自2009年10月以来欧洲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2009年10月,希腊公布了其巨大的财政赤字,三大评级机构调低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上升;2011年6月,意大利政府债务问题出现;2012年6月,塞浦路斯申请金融援助。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欧元区对财政指标等一系列严苛的规定导致了主权债务危机的频发,并将影响传递到了英国、拉脱维亚等非欧元区国家。
  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从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两个方面去展开。在次贷危机中,德国的部分银行受到重创,一些大银行承受了巨大的市场损失,那些资本化程度低、资产质量较低的银行风险较大。在这次危机中,与出口关联度较高的银行风险较大。总体上看,德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州立银行、抵押贷款银行,这三类银行受到的影响较大。如表1-2和表1-3所示。
  按发生时间罗列德国受影响的银行: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发布盈利预警,其股价从危机前的每股30欧元一路下跌至接近每股4欧元。德国工业银行旗下的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和其本身参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的规模分别约为127亿欧元和175亿欧元,总损失约为48亿欧元。
  2007年8月17日,德国萨克森LB银行申请注资保护,该银行一支基金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上出现危机,需要173亿欧元支持。
  2008年1月21日,德意志银行声明,该行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其2007年全年亏损10亿欧元。
  2008年4月,德国抵押贷款银行杜塞尔多夫抵押银行交由德国银行业协会下属的一个存款担保基金监管。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 (繁体中文) T•哈福•艾克 (T• Harv Eker)
下一篇:股坛风云 宏皓 著 一部在故事中解构股市的财经小说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9-20 09:1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