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赖建诚 苏鹏元 著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0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2:38:58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教堂经济学:宗教史上的竞争策略
【资料描述】:
04142316655.jpg
下载附件
04142316655.jpg
2020-4-15 02:38 上传
编辑推荐
★ 赖建诚经济学科普第三弹,《经济史的趣味》姐妹篇★ 好玩好看的的教派演义史,有理有据的宗教经济学★ 教派竞争亦是精彩商业故事,揭秘宗教现象的经济本质★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还是社会凝聚的黏着剂?
★ 宗教版《人类简史》:不理解宗教,无以了解人类★ 两岸学者齐声推荐:复旦 韦森 | 上财 梁捷 | 东吴大学 陶宏麟 | 台大 王道一 | “中央大学” 单骥★ 40幅绝美插图,纵览历代大师画作
★ 台湾“文化部”版权推广重点图书
内容简介
經營超過2000年,信徒人數世界**,基督宗教是如何辦到的?◎清華大學經濟系榮譽教授賴建誠將帶領讀者以經濟學之眼,重新理解宗教的另一面向。宗教救贖人心,面對競爭與威脅,該如何拯救自己?*一個宗教的兩千年生存指南基督宗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數*多的宗教,在科技當頭的今日,理應遭受許多衝擊,但從數據上來看,不論是教堂的參與率或神職人員的數量都未降低。如此的現象,倘若用經濟學分析,可以發現宗教團體面對競爭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千百年來無數外來挑戰與內部壓力,讓他們發展出獨特的生存指南,能在今日科技社會中存續,絕非僅僅依靠救贖人心。*打敗「異己」的必勝法則長期以來基督宗教團體其實面對許多外來競爭,並在競爭中勝出、存續。但你是否想過,基督宗教成為國教或許是一種與猶太教「宗教產品」差異化的勝利結果;十字軍東征背後或有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的宗教市場策略;面對宗教改革,天主教選擇開放市場或是強化產品的背後理由為何?至於面對競爭時,教會又有那些經營模式與革新發想?中世紀的教會組織有著今日企業加盟的身影;採行地獄觀,是洞悉比起上天堂,眾人更怕下地獄?煉獄觀的創新和贖罪券的發行有助於在宗教競爭中走向藍海?禁止離婚背後的利益,更是難以計數!而封聖方式的革新則帶來了振興地方經濟的觀光效益。*用*「現實」的視角看宗教史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曾說教會組織應當用市場機制去理解。不過,宗教真的可以用經濟去理解嗎?它是一種非理性行為還是理性選擇呢?它有否摒除偏見和客觀討論的可能?本書的視角,或許可以讓我們在偏見與護航之間,尋找出另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目录
★ 楔子:宗教经济学概说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美国神职人员的人数与美国人上教堂的频次保持稳定增长。这显示随着社会进步,宗教活动也会日益繁荣。自20世纪70年代以降,宗教经济学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一流研究者的关注。本书从历史角度,探讨宗教市场的演变过程、竞争的模式、政府的管制,以及政教结合或对立。
★★ 第一篇 人类与宗教
★ 第1章 宗教是人类独有的吗?
所有动物(包括人类与蚁类),道德性都是与生俱来的,是长期演化的产物,非人类或灵长类所独有。但宗教是人类特有的“社会软件”。在个体层面,宗教可以消解人的罪错感,给予心灵的平安;在群体层面,宗教可以促成社会凝聚和演化。宗教加上法律,跳跃性地增加了人类社会的生存能力,使人类成为地表最强的主宰者。
★第2章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如果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一个类似有生命、有演化历程的生物体,那么宗教能有效地帮助社会中的组成分子(个人),完成所需的集体行动。天择与人类演化是多层次的,有基因、个体、群体、社会四个从低到高的不同的层面。宗教是社会黏着剂,指引人类互助利他,是群体和社会演化的重要推动因素。
★第3章 为什么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越大?
陌生人之间信任的建立需要公共道德来支撑,而公共道德感背后是这个社会的宗教力量在发挥功能。所以社会规模越大,宗教的规模也随之变大。宗教是一种超自然的监督系统,是社会的重要黏着剂。社会心理学专家阿拉·诺伦萨扬归纳出了“大神的八项原则”,说明一个具有社会黏着剂功能的宗教,需要满足的条件。
★★ 第二篇 宗教市场
★ 第4章 一个社会的宗教越多元,宗教参与就越活跃吗?
当一个社会开放许多宗教同时竞争,人心会更加向善,宗教整体参与会越活跃,这就是竞争兴旺说;而竞争衰退说认为,一个社会的宗教愈多元,宗教参与反而愈不活跃,因为多元环境会产生可信度危机。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和美国独立后,的确出现过竞争兴旺的局面。但如果以世界为整体样本,在历史长河中考察,那么偶占(双雄争霸)和寡占(三足鼎立)才是主流。
★ 第5章 教规越严厉的教派越容易成功吗?
与其全无戒律地开放信众参与,吸引一堆牛鬼蛇神,采用适当程度的严厉教规,更容易发展壮大。较严厉的教规可以排除观望与占便宜的外围份子,留下具有共同理念的成员。作风较保守、坚持传统规矩的教派,比自由开放的教会,更能持久不坠。目前信徒最多的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其中基督宗教与伊斯兰教都是教规严格的一神教。
★★ 第三篇 竞争策略
★ 第6章 犹太教的经营模式与现代加盟店有何相似之处?
犹太教从初期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变为独尊一神,这位至高的神后被称为“耶和华”。耶和华教派凭借类似现代加盟店的经营策略,在竞争激烈的中东地区迅速壮大:(1)具有排他性,对真正的竞争对手态度明确;(2)只能由教会许可的教士执行宗教服务;(3)信众缴税与各项宗教服务的收费标准化;(4)教规严格、禁忌明确;(5)以教义和福祸的要求来扩张,而不是用价格竞争。
★ 第7章 基督教如何在同犹太教的竞争中胜出?
基督教由耶稣创立,部分教义源自犹太教,但与犹太教存在竞争关系。决定竞争格局的关键,是公元50年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所写的《加拉太书》:公开宣称外邦人不必遵守摩西律法行割礼,只要“因信生义”,就可获得救赎。《加拉太书》降低了基督教的入教门槛,让严格要求行割礼的犹太教难以吸引信徒加入。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犹太教圣殿,对基督教则是意外的助力。
★ 第8章 基督教如何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面对政治压迫和教派竞争,基督教走了门户开放、降低门坎的平民路线,争取到了劳动阶级、中产阶级和广大妇女。信徒大量涌入,但是平均水准下降,这让知识分子反而不愿入教。为了清理异教徒,强化垄断,基督教寻求国家支持;而帝国统治者也有意简化宗教体系,方便国家管理。公元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立为国教。此后基督教在组织上继续广纳信众,但是教义解释权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 第9章 如何认识十字军东征的本质?
为了从穆斯林手里夺回圣地耶路撒冷,西欧封建领主和骑士在罗马教宗的准许下,对地中海东岸的异教徒国家发起了十字军东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东征有利于罗马教会地盘的扩展与宗教垄断地位的稳固。东征的另一个利益也很明显:扩张领土,制造商业机会,增加财富。当时西欧经济萧条,对外征战可以吸纳大量失业人口,刺激经济,转移国内矛盾,如二战时的德国。
★ 第10章 新教有哪些吸引人的卖点,天主教又如何还击?
天主教会在12~14世纪主导欧洲宗教市场。垄断地位让罗马天主教会变得贪婪和腐败,于是马丁·路德发起了宗教改革,催生了新教。新教采取了降低入教门坎、降减各项收费、鼓励信众创造财富以荣耀上帝、鼓励信众直接与神沟通等多种自由化策略,挑战罗马旧教的束缚。天主教的反击除了驳斥新教神学,更强化基本信念,更强调与新教的差异性,以区隔市场。换言之,天主教的反制策略属于扩充军备,深入防线,而非“降价抢市”。
★ 第11章 资本主义的兴起是拜基督新教所赐吗?
韦伯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基督新教的教义积极鼓励经济成就,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不过,英国历史学家理查德·托尼认为,真正引爆资本主义的是地理大发现带来的大量白银涌入。法国年鉴学派的布罗代尔也指出,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已经取代了地中海地区(尤其是意大利)的经济优势,那只不过是历史上常见的经济重心迁移。长期经济史的实证分析,也显示韦伯的观点有误。
★★ 第四篇 教会经营
★ 第12章 为什么天主教和基督教更强调地狱而不是天堂?
《圣经》中,“天堂”只出现了2次,而“地狱”则出现了超过10次,这是因为人天性对损失要比对收益更敏感,如果把“上天堂”和“下地狱”视作信徒信教得到的“期望收益”,地狱给人的预期痛苦要胜过天堂给人的预期享乐。所以越能在地狱观着墨的教义,越能抓住信众的焦虑和痛点。这是信徒愿意出高价购买的无本万利的“无形期货”。
★ 第13章 中世纪罗马教会如何实现垄断经营?
中世纪的罗马教会是一个垄断性的跨国组织,教皇的地位与权力通常超越了各国国王。罗马教会的经营目标包括:提高其他宗教进入灵性市场的障碍,确保教会的垄断性;创造并维持信众对教会的刚需;确保教区内的经济利益。为此罗马教会采取了以下做法:(1)各地的教会必须服从罗马教廷的统一管理;(2)整个教会体系从上到下必须维护教义的纯粹性,避免异端邪说侵入;(3)教会提供属灵服务有整套的标准作业程序。
★ 第14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禁止高利贷?
中世纪教会禁止高利贷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为了操纵资金供给,获取超额利益。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把市场利率压低,当自己需要资金时就不必付出高代价;第二,这可以避免富人通过借贷钱滚钱,威胁教会权威;第三,教会可以提供低利贷款给特定对象,使对方形成对教会的依赖;第四,如果有人违反高利贷规定,可以要求对方缴纳大笔罚金以求豁免。
★ 第15章 中世纪教会为什么要管制信徒的婚姻?
中世纪信徒的结婚和离婚,都要经过教会的批准。教会的婚姻禁令禁止七等亲之间通婚,远远超过了优生学要求的范围。信徒实在要结婚,也可以用钱来解决:如果要让三等亲的婚姻合法,要付费若干,四等亲又若干,以此类推。这对教会是一大笔收入。婚姻禁令还可以鼓励与外姓通婚,吸纳更多人进入教会的管辖,这既可帮教会赚到婚礼费用与新信众,还可以分散民间财富,削弱地方势力。
★ 第16章 加盟罗马教会给清贫苦修的熙笃会带来了什么变化?
罗马教会为了拓展势力,让戒律严格的天主教隐修会熙笃会加盟,双方形成了契约性的互利共生关系。加盟罗马教会这个大品牌,有助于熙笃会减少交易成本、扩张市场,但也给熙笃会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次性的加盟费、每年5%的所得抽成,还有总部访视团的吃喝用度。为了应付这些开支,熙笃会大量购入土地和雇用廉价劳工置办产业,于是清贫素食的苦修教会摇身变为累积财富的创业家。
★ 第17章 为什么欧洲要花几个世纪建造高耸如云的教堂?
天主教会掌控着欧洲各地的政治与经济资源。教会利用过剩产能,在欧洲各地用几世纪的时间建造了高耸入云的教堂,产生了一种“孔雀开屏效应”。这么做有三项好处:第一,巩固自己的地盘,强化自己对资源的掌控;第二,向潜在的竞争者与威胁者炫耀,阻挡他们进入;第三通过这种大型公共建设,繁荣地方经济,活络就业市场。
★★ 第五篇 创新与危机
★ 第18章 天主教的封圣制度只是为了表彰杰出人士吗?
宗教封圣不只是对圣人的追认,跟政治封圣一样也是统治手法。为了激励各地方教会,罗马教会有一个平衡内部竞争的方法,那就是让各地区敎会有争夺“冠军”的机会:提供地方的圣徒名单,通常冗长审核、严苛的标准、庞大的财务成本,角逐宗教界的圣杯;而梵蒂冈拥有唯一审核权。被封圣者都是已逝高人,所以这套制度是活人在运用死人,目的在取得各地的捐献、制造名声、累积政治势力和所在教区的实力。
★ 第19章 为什么可以花钱赎罪的炼狱说是成功的宗教产品?
天主教教义认为炼狱居于天堂与地狱之间,是人死后反省自身过错的地方,而人的过错可以通过自身的善行或者向教会付钱来偿赎。炼狱说是很有创意的新产品:其一可以吸引更多信徒;其二能让教会增加许多收入;其三,可以减少异教学说的威胁。教廷还把与世无争的托钵修士收编为赎罪券的销售团队。赎罪说是中世纪教会新开发的商品,而找托钵修士当销售员则是宗教服务的推广新模式。
★ 第20章 中世纪英国教会的贪腐是因为道德堕落吗?
近代国家的兴起,造成英国天主教的衰退。造成宗教式微的主要威胁是国家,王室才是宗教的天敌。君主信仰的变化,是造成英国教会兴起衰落的主因。英国天主教在面对王室迫害时,不得不缩衣节食累蓄财力、削减慈善支出,这不是因为教会贪腐与道德衰落,而是求生存压力下的理性作为。
★ 第21章 服务创新与性丑闻如何影响今日的教会?
今天美国的一些教会为社区办了幼儿园,这是因为他们不愿被竞争对手比下去,而这样的竞争压力是来自同一教派的教会(自己人),而不是其他宗教的教会。同一个教派内的信息,相互熟悉流通,容易引发模仿竞争比较。教会往往会压制自家的丑闻,甚至持续包庇教士的不当行为,这是因为教会与爱惜羽毛的企业一样,试图保护自家品牌。而当丑闻爆出之后,信徒多会流向跟涉事宗教差异更大、而不是更接近的教派。
精彩书摘
★★★★★
第2章 为什么宗教有助于人类演化?
★★★★★
他现在终于明白了:他的宗教在本质上,是在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辛格
这句引言出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萨克.辛格(Isaac Singer)。他是犹太人,在波兰首都华沙(Warszawa)出生,二次大战期间因为纳粹进逼而移民美国。他一生都用犹太人使用的意第绪语写作,作品中可以看到许多对信仰上帝的诘问,这句话出自长篇小说《奴隶》,点出宗教的另一个面向:宗教不(必然)是人与神的关系,宗教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性特质,就是建构人与人的关系。这隐含了一个概念:宗教是帮助人类(社会)演化的一环,人类其实需要宗教。
谈到演化, 第一个想到的应该是达尔文提出的演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个归纳生物在不同世代间演进过程的理论,从成形到正式出版《物种源始》相隔十多年,原因是达尔文在这中间请教了许多专家学者,希望能将理论建构得更完整;还有一个宗教上的原因,演化论彻底挑战上帝创造万物的说法。达尔文担心教会势力会群起反弹,在当时如果被教会视为异端,极有可能判处死刑。
虽然达尔文无意挑战宗教信仰,但生物演化的基本论点,确实与上帝创造万物的看法有严重矛盾。怎么调和这两个冲突的理论呢?知名的演化生物学者、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分校(Binghamton University—SUNY)生命科学与人类学教授戴维.索隆·威尔森(David Sloan Wilson)在《达尔文的大教堂》(Darwin's Cathedral: Evolution, Religion, and the Nature of Society)中提出「宗教演化论」(evolutionary theory of religion)。他以深刻的演化理论,搭配宗教理论的各种见解,在历史证据的根基上,勾勒出前所未明的演化宗教学,将宗教视为人类演化的一环,巧妙避开两个理论冲突的关键。
威尔森的重点是把「社会」当作一个有机体,一个类似有生命、有演化历程的生物体(organism),然后用达尔文派的演化论,来检视社会这个生物体如何「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如果我们把社会视为一种生物体,就比较能明白「道德」与「宗教」在社会演化上所扮演的角色,其实和生物上的「适应性」(adaptation)有异曲同工之妙。
换句话说,其实不应把社会视为只是许多个人的无意识结合(那是微观的角度),现在可以换个更宏观的角度,把社会视为一个整合性的有机体,目的是要彰显一个过去常被忽视的面向:这个有机性的社会也服从演化的机制,才能在变动的世界中调适、生存、繁荣。
威尔森从生物学与社会科学的角度发现,处于不同时空的社会,都有一个重要的共同点:宗教能有效帮助社会的组成份子(个人),完成所需的集体行动。若无宗教的力量与组织,集体行为就不易成功。他也从演化的角度,说明为何大多数的宗教,都会强调宽恕的重要性。
再换个角度来说,演化论通常以(自私的)基因和生命体为分析单位,威尔森认为演化是多层次性的(multilevel selection):基因、个体、(小)群体、(大)社会。在这四个层次上,道德、文化、宗教都会扮演从前被忽视的角色。这些论点或许不易广为学界接受,但必然会激起新的思维角度。
★宗教是天择的利器★
先从达尔文的天择说谈起。天择说的重点在适应(adaptation)这个机制。演化与天择就要解说生物体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通常有四个阶段:
1. 产生变异:因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引起外观的变化(如体积变大或缩小),而且这些变化会在亲代与子代间继承。
2. 过度繁殖:子代的数量远远比亲代多很多。
3. 生存竞争:因为食物与空间有限,引发生存竞争。
4. 适者生存:愈能适应的物种(例如演化出冬眠),愈能胜过较不适应的对手。
回头来看宗教这个人类独有的团体形式。宗教通常宣扬大爱,完成大我,舍私利,做公益。从这个角度来看,宗教不只是追求内心平静、上天堂,而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社会。从演化论的观点来解读,大爱的目的,就是追求社会整体组织的成长,让各个成员相互依存、互助互利。这种群体内的合作互利,在蜜蜂、蚁群中是普遍现象。这样来解读,用意是要提出一项严肃的科学假说:宗教团体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其实扮演一项有机的功能。生物界的有机体是天择所产生,透过无数代的变异与汰择,才能在激烈变动的环境中生存繁衍。同样的道理,人类的族群和宗教族群也和生物界的有机体一样,在同一套演化下适应环境的变化,力求生存繁衍。
换个角度来说,人类之所以能在短暂的时间内(相对于蛇类、蟑螂)就能主宰地表主要地区,有个重要原因。动物只能靠生理性的适应与演化,例如鸟喙的形状会依地区的食物特性而变化,但这些必须用好几个世代才能有些微进展。智人则多了一项重要武器:(广义的)文化适应。居住在农耕地带的汉族,叔嫂之间有男女之防,但在游牧的蒙古族,兄终弟及(弟娶寡嫂)是常态。
也就是说,为了让族群存续的机率极大化(或是被灭绝的机率极小化),智人会用各种文化手段迅速弥补生理性的适应缺口,因而造就了各地的文化差异:汉人尊老孝亲,但北极圈内有些民族的老人过去会自愿饿死,把有限食物留给孙代。各地文化的特性,通常会保留在各自的宗教观念与行为内。宗教可说是重要的文化基因,是软性的基因(变异快),和生物性的DNA(变异慢),共同影响族群的适应性,在天择的机制下存续发展。
在一般的认知里,宗教就是对神明的崇拜,是人与圣灵之间的沟通,目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宁静,基本上是个人性的。就算是有集体性的礼拜与祭祀,也是依固定节庆举行。如果把宗教局限在拜神明求庇佑,那就褊狭视短了。宗教还有许多更高层次的价值,例如宣扬大爱、公益、正义、道德。同样的道理,宗教还有更高层次的功能,例如促进社会团结共度难关。
物竞天择说绝非只限于硬件面(例如鸟喙尖化或视觉更锐利),达尔文也说过:「(社会中有不少成员)愿意协助他人,愿意为公益而牺牲自己,目的是要能胜过其他的部落,这些行为也都是天择的另一种形式。」在这个概念下,宗教就可以是天择的一种利器。这种广义的理解,远比拜神庇佑的狭义宗教观,对族群的长期存续其实更重要。换句话说,演化不只限于DNA的层次,现在需要一个更高层级的演化单位:人群。在团体(或集体)演化观中,宗教是一项重要的参数,因为它和文化、道德这些因素纠纒在一起,是不可缺的演化推力。
反过来说,如果宗教不重要(或甚至被贬为迷信),为何在人类长期演化过程中,它不但没消失过,反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宗教的重要性日益更高:试想1950年代全世界的国民所得与科学水平,对比2020年代的所得与科学水平,你觉得1950年代的宗教较兴盛,还是2020年代?
如果宗教有助于社会演化,那也就可以视宗教为一种「社会器官」(social organism)。因为宗教代表一种集体心灵(group minds),是一种软件,一种社会器官,协助整个有机体,在天择过程中胜出。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对社会的演化有帮助,例如黑帮就不是有益的社会器官。同样的道理,有组织有训练的正规军,比乌合之众的游击队更有效率。宗教是一种善性的社会黏着剂,在共同信仰的教义下,能把原本四散的善能量,集成有组织、有目的、有向上力的团体。大多数情况下,不需公共财的资助就能有效运作。在市场与政府同时失灵时,宗教的力量特别耀眼。
★群体演化★
在谈到演化论的过程中,通常只瞄准个体演化,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有些集体行动的动物,出现群体演化的现象。例如飞雁以人字型长途迁徙,就能区分小我与大我的重要性。雁群飞行时,必然有领头的雁在「破空」,在气流中冲开阻力,减轻群体的飞行阻力。领头雁疲累后,就会自动轮替,让群体能更省力,完成长途飞行目标。夜晚时又轮流守卫,危险时发出警告。这些大我重于小我的行为,内化为雁群的第二天性,成为不教自会的本能,让团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
这种有益社会的行为在人类社会中也常见,例如舍身救人、为国捐躯。大体而言,在同一个社会内,自私自利对个人是有益的,因为能损人利己;但相反地,在相互竞争的几个社会中,群体内愈能团结互助,愈有机会胜过其他以自利为取向的社会。请记住一句名言:「在团体内,自私打败利他;但利他的团体,会打败自私的团体。其余都是废话。」当然,要让整个群体成功发展,互助团结很重要。在飞雁的例子里,如果守夜的雁非常尽责,团体的存活率会较高,反之亦然。这项责任心的高低,就不是「宗教」的层次,而是道德的层次:责任心重的团体,道德感高,反之亦然。再引一段达尔文的话来说明这个观点:「如果团体内有较高程度的认同感、效忠性、服从性、勇气与同理心,也随时愿意协助他人,甚至愿意自我牺牲完成大我,这种团体会胜过大多数的团体,这就是天择。这个世界上,随时都有某些团体在取代某些团体,道德性就是他们成功的重要因素。道德的标准,以及具备道德特质的人,会随着团体的胜出而更提升,也更广泛。」这意思是说:高道德社会容易胜出。因为大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社会的道德水平就日益提高,具有高度道德的人口比例,也跟着增加。换句话说,胜者益胜,败者益败,道德是项关键。这是群体演化常见的事,这也说明为何社会性的昆虫(蚂蚁、蜜蜂),和社会性的动物,道德倾向都显而易见。
人类是这方面的模范生,因为在道德之上,又多了宗教这项利器。但社会不会「自动适应」,道德需要维护,必须靠两件事:宗教随时督促你遵守道德(举头三尺);当你违反道德时,法律会制裁你(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是道德的底线)。这告诉我们,演化与天择是多层次性的,至少有个人(DNA)和团体这两个层次,至少有道德、宗教、法律这三个面向。
宗教有项重要功能是提醒道德的重要性(举头三尺)。所以道德才是社会的重要支柱。在道德上方,有宗教提醒;在道德下方,有法律制裁。但是道德如果要对团体有益,必须具有一套能整合成体系的特质,例如:融合性(不能格格不入)、可驯性(教得动)、能侦测出欺骗、能处罚欺骗、能象征性的思考(区别善恶)、能达到共识(有好坏的标准)、愿意合群、能从知觉上与视觉上判断是否可以接受、无法律时也能有秩序、能自立自治。
这些特质说起来很宽泛,但在具有道德感的团体(人与动物皆适用),这些特质都会自动显现。正如每种语言的文法都不同,每个团体的道德标准也都不同,有些可以一夫多妻,有些可以一妻多夫,只要成员约定俗成即可。另一个重点:道德标准也会与时俱移,原本容许妻妾成群的汉人社会,现在就行不通了。
当然,就算是愈道德的社会愈有机会胜出,弱肉强食仍旧是适者生存的法则之一。毕竟所有生物都以其他生物为食物,因为你不可能靠矿物生存。也就是说,人会吃鱼、吃猪牛羊,目的在生存与繁衍。所以物种之间必然是冲突的:你死我活。道德是壮大团体的利器,所以对内讲道德,对外讲武力、讲征服、讲扩张。你别对道德失望,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本质。在不受生存威胁时,我爱世人;当我自己的生存空间有限时,必然坚拒外国难民移入。在团体内,宗教是祥和慈悲的,在种族之间,宗教可以是血腥的,宗教战争史不绝书。不要忘记动物的本性:对内用道德,对外用敌意。
如前所述,人类的优势在于兼具基因演化与文化演化,这两项利器交互运作。其他物种通常只具备基因演化。过去一般人常把生物间的竞争武器,狭义地认为只有利爪、肌肉、尖牙、撕咬。现在我们进一步理解,原来「思想」也是重要的武器:心理、道德、宗教的重要性,都因不显眼而被系统地忽视了。
我们一向重视个体的适应,以及个体的竞争性,轻忽了「团体选择」这个重要面向。其实知识界很早就明白「利他性」的重要性。《老子》早就说过:「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持这种观点的人,一直都明白团体重于个人。但狭义的达尔文主义者,坚持DNA层次的微观视野,认为基因是自私的,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因而认为「利他」的行为也是「利己」的一部分。这种说法只是在井中观天,「若人有眼大如天」,还道井大天更大。团体必须优先于个人,只是西方的个人主义传统,基于对集权政治的反感,过度重视个人层次的演化机制。
再强调一次:天择不只在个体的层次上运作,在团体的层次上(group selection)运作地更显著。道德与宗教这种社会黏着剂因此就特别重要:愈尽责的雁群会在夜间守卫(道德性愈高),团体的存活率必然高于纪律散漫的雁群。大部分的人在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团体内的个人层次上,所以自利(自私的基因)在90%的时间是重要的。一旦有了敌国外患,就能很快团结起来,自私的基因被压抑下去。持平地说,我们天生就同时具有自私(个人)与利他(团体)的基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表现。自私的基因不教自会,但利他的团体基因,需要道德与宗教来提醒与维持。
★文化演化是人类独有★
前面说过,人类演化的优势中,有一项因素是其他生物不具备的:文化演化。文化和文法一样,各族群必然相异。再举奉养老人的例子:在农耕地区,养儿防老既是文化,也是道德(儿女有义务养父母),但在粮食不足的北极圈内,老人就要「懂事」,有限的粮食要留给孙辈。这是他们的文化,所以他们的道德观就和农业民族不同。人类就是靠着调整文化与道德的差异性,才能迅速配合环境的变化。道德是具体的行为,文化是道德的综合表现方式。
人类离开非洲时,体质大致类似。但有些族群进入畜牧区,对奶制品适应良好。有些族群进入农耕区,会产生乳糖不耐症。类似的道理,各大洲族群的疾病免疫力就有明显差异。综合说起来,人类在地表各地四散,能迅速主宰地球,对疾病免疫力的快速适应(DNA层次的开放),以及文化道德的快速调整(社会思维层次的开放),两者相互作用的力量,是其他物种远远不及之处。
为什么开放式的迅速调整很重要?因为各地区状况太多,愈有调整的弹性、调整的速度愈快,族群的成功机率愈高。DNA调整速度通常不够快,那就用文化、道德、法律、宗教的软性特色,迅速调整团体行为,来适应环境(你可以说这是「文化突变」)。这正是多层次(multilevel)天择的意义。文化、道德、宗教都是集体性的心智表现,也是会突变的。
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灵的存在,善者为神,恶者为魔(鬼)。有肉身的灵(所有生物),也有没肉身的灵(神鬼)。有肉身的灵,有他们的能力(例如人能造飞机),没肉身的灵,也有他们的能力(神通与知晓过去未来)。从宗教的角度来说,我愿意相信你所崇敬的神是灵验的。
但在对特定神祇的敬仰之外,也请抬头仰望星空穹顶,还有一位肉眼看不到、神通不能及的「演化大神」。吾人将可用宏观的眼界,重新思考宗教对族群、社会、人类的意义。
各种动物都有各自的道德本能,人类也有这种本能,因为道德是维持群体运作的黏胶。但也不必以本族群的道德标准,去裁判其他族群的道德。正如每种语言都有各自的文法,文法只有效率问题,没有优劣问题。因此人类的道德未必优于爬虫类,因为每种生物的道德,目的都是要维持族群在天择的过程中,能存活得更适应。
人类比其他动物多两项重要本能:语言本能与宗教本能。在任何社会,只要环境许可,都会发展出各自的语言与宗教。文化就是语言、道德、宗教的自动产物。语言本能不需解释,但为何宗教也是一种本能?因为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有宗教,形式上有原始与进化的差别,但本质上相同。无神论是个人的(理性)选择,是例外而非常态,也不是本能反应。当人处于极端不确定的状态时,正常的反应会祈求上天保佑。
服侍神明只是诸神存在的初级目的。诸神之上还有个演化大神,祂长久以来一直盼望找到「拈花微笑」的知音。达尔文派的学者,经过长期的解惑,逐渐明白演化大神的意思与手法。不要只看到切身的山川、河流、树林、地表,在这之上还有大气层、磁场、对流层、外层空间需要探索。
信仰属于个人,而宗教属于族群与人类。
★参考书目★
1. Johnson, Dominic (2015): God is Watching You: How the Fear of Godmakes Us Hum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Wilson, David Sloan (2002): Darwin’s Cathedral: Evolution, Religion, andthe Nature of Socie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前言/序言
2014年8月退休后,我想学习宗教经济学内的一个主题:历史上的宗教竞争行为与策略。主因是我在写《经济史的趣味》时,接触到这方面的文献,试写了两篇(即本书的第14、16章),之后发展成这本书。
这本书的分量,大约适合一学期的通识课程「宗教竞争史」。这是我多年教学的习惯性产物:在专业期刊论文的基础上,做方向性的导读,整理出简明的纲要。这是我的第三本科普,前两本出版前试教过多次,这本是退休之后才写,完全没测试过。阅读时请随意挑选,没有硬性的顺序。本书的基本属性,是有文献根据的科普,以愉悦为首要要求,没兴趣的部分就请跳过。
为什么挑选「竞争策略」这个独特的角度?我觉得教派间也有竞争关系(各种资源与信众),和工商企业界的运作模式类似。各种派别的教会,在面对国家管制与同业竞争时,如何研发新体制、新学说、新策略来因应?经济学的厂商竞争理论相当完备,宗教的形式虽然不同,基本原理是互通的。
从竞争策略的角度,还真的找到不少文献,有理论的也有实证分析。我从中挑选简单有趣的议题,写成这本科普和读书界交流。我没有任何创见,只是用野人献曝的心情,转述相关论文的要点,正如佛经常用的开头词「如是我闻」。这本初阶的科普,只是一碟开胃小菜,丰盛的主厨菜单,请看书末的「延伸阅读」。
科学愈发展,迷信就愈少,人类对宗教的依赖度就会降低?经济增长让人更汲汲营营,哪有时间上教堂或参禅打坐?实情正好相反:只要看电视台的宗教频道数目就明白了。如果你能精确计算每年与宗教活动相关的经济规模,你大概愿意相信,这是台湾地区前十大产业之一。既然是重要产业,必然有它的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
我原本用对话体写作,共有20章和5个附录。对话体的好处,是对复杂的题材与背景,用「点」来呈现主要论点,每项问答都有具体内容。此外也较有现场感,偶尔插入几个小子题,还不至于太唐突。主要缺点是读者需要掌握,未在字里行间明说的事;有人会抱怨不习惯、思维不连贯、反而读得更累。
幸好请到苏鹏元来当合著者,他在出版界已有十年经验,更是神童级的人物:小二时心算十段、小四珠算七段。在我干涩的骨架上,他改变两个重要面向:(1)重整全书各章架构,改写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解说体。(2)添加许多历史背景与事件说明,让内文更丰富流畅。
这本科普的主要观点与论证,是根据各章末列举的参考书目。本书的宗旨,是把产业竞争策略应用到历史议题上。我们没有特定立场,也没有现实的意图。很欢迎对产业竞争策略的探讨,但我们无意响应与信仰相关的争辩。
远滕周作的《沉默》(1966),写得那么平淡、那么深沉,导演筱田正浩的电影版1971年上映,在我心中留下长久的哀伤。经过二十多年的筹划,今年又有更引人注目的欧美版,其中不少场景是在台湾地区拍摄。亚洲和中国的宗教竞争,型态上与手法上与欧美迥异,但究其本质仍有相当的类通。希望我们这本科普能提醒,这个领域还有广袤的开展空间。
本书原本取名《争一炷香》,现依编辑建议改为《教堂经济学》。感谢瑞芳在编辑出版过程付出相当多的心力。
2017年4月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理查德·塞勒作品(套装共3册) “错误”的行为+赢家的诅咒+助推,行为经济学
下一篇:
大猎杀2股市局中局 一场莫测的金融风云立体大戏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10 11:0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