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权力密码—当历史遇见经济学 王伟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2:39:54
【资料名称】:权力密码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畅销书作者王伟全新力作!一部以“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观驭人之术,思成事之道”为宗旨、以解开权力运行的法则和密码为目标,从经济学角度解析历史事件的全新历史作品。从大禹治水到刘邦建汉,权力的演变、制度的变革,做事之道、用人之法,一切尽在“权利密码”中。且看古代高人如何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成就千古令名。身为读者的我们,也将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破解政治智慧、分析当前政治经济形势,看懂复杂的社会变革、经济演变,从而为人生道路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参考。
  作者简介
  王伟,鬼谷工作室主笔。工科出身,自由撰稿人、时评人,曾做过金融公司的投资顾问。机缘巧合,站在了几个领域的交叉点上,故善以历史、地缘和经济等多个视角,对国内外战略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曾出版有系列畅销书《看懂世界格局的一本书》,累积销量突破50万册,亦有《图说世界格局》等作品。
  目录
  一 权力,人所欲也
  002 大禹治水:掌握实质性权力
  010 纣王自焚:背锅侠能力太强
  018 吴起之死:权力的理解偏差
  026 韩非入秦:阴谋与阳谋
  033 赵武灵王:制度比个人更有用
  040 完璧归赵:眼界决定成败
  047 纸上谈兵:执行者的无奈
  二 底牌是定好了的
  056 商鞅变法:成功的改制重组
  077 冰炭同炉:秦法与激赏体制
  092 《吕氏春秋》:精准的营销推广
  100 李信伐楚:有担当的领导才可爱
  107 李斯上位:从郡吏到丞相的攀爬
  125 二世而亡:秦帝国的起落
  三 想成大事,得知道这些
  146 取舍有方 :“格局”影响未来
  154 搅局之道:规则的把握与利用
  163 内行外行:“统”“治”需分离
  170 怀才不遇:见识与能力不是一回事儿
  四 背后有人,才好折腾
  178 项羽之殇:从奋斗的落魄贵族到自刎的西楚霸王
  205 刘邦称帝:心理定价与格局
  211 萧何择主:育木而栖
  219 德不律人:贤者居其位,能者在其职
  226 韩信失势:议价权因何贬值
  240 黄老之术:“不折腾”的智慧
  精彩书摘
  前言 历史与「智慧经济」
  对普通人来说,“历史”究竟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是故事典故?还是传统文化?抑或是告诉你我们祖上曾经多“阔”,来增加自豪感和自信心?
  恐怕不止如此。
  如果我们换个说法,用这样的标题:某富二代不安现状,抛家舍业出国求学,完成史上最成功的改制重组,让濒临倒闭的企业一夜成为行业龙头老大——这一听就是经典案例+励志鸡汤,但其实我们要说的是“商鞅变法”;管理层急功近利,忽视风险评估,轻率接手不良资产,最终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倒闭——这其实说的是秦赵“长平之战”;精准营销推广,在不做线下活动的情况下,建立牢固的基本盘——这说的不是哪个IT公司,而是吕不韦搞的“一字千金”。
  以上这些,其实都不是标题党,它们都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历史的价值,其实取决于你怎么看和看什么。在决策、规划、管理等软科学的范畴里,经验总结和案例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最现实的意义,恰恰在于为我们提供大量的操作案例用以参考。
  有意思的是,和明清时代相比,两三千年前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反倒更像是现代人。在夏商周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里,中国和我们印象里的完全不一样。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也就是课本里说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其实更接近于现在欧美国家的人,即普遍是直线条思维,崇尚实力,看重实际利益,行事风格更加务实简练。
  当时的人们远比后世更看重个性尊严和个人自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在当时还没形成,即便是一国之主,也必须要顾忌平民阶层的舆论。君臣之间更是平起平坐,你作揖他必须起身还礼。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也没有明清那么严重——春秋战国时代“草根逆袭”的成功率远要高于后来的朝代。甚至于男女两性关系,开放程度也远比现今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邦国之间竞争的残酷远甚于后世。相传夏朝时天下的诸侯国有上万个,商朝时只剩下千余个,到周朝开国又减少到了百来个,而到了战国时代,就只剩下七大国外加几个小国。如果我们把每一个诸侯国看成是一个创业公司,国君就是老总,臣子是中高层,百姓则是员工,那么得出来的结论是什么?结论就是,经过千年的残酷淘汰,能走到最后的诸侯国,靠的绝不是运气,而是智慧。那么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显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归结起来,其实这本书所要带给您的,正是历史中的“智慧经济学”。
  大禹治水:掌握实质性权力
  所谓“权力”,说得直白点,就是你可以让别人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比如领导有权要求我们加班,国家有权向个人征收财物作为税款。这就是权力的实质,也是权力的可怕之处。
  掌握权力,光靠一纸委任、一个图章是远远不够的。这个话题,咱们需要从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治水开始说起。
  我们都知道“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也知道舜把权力禅让给大禹,然后禹传子开始了家天下的模式。事实上,从古至今,权力永远也不会这么轻松就可以获得。大禹治水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掌握实质性权力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永远不要奢望别人会把权力主动交到你手里。
  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北方的地理环境,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完全是两回事。那个时候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要高二到三摄氏度,西北地区到处是原始森林,河南省遍地跑着犀牛和大象,北京二环能看见野生鸵鸟,黄河里游着两三米长的大鳄鱼……气候温暖湿润不缺水,不但不缺,而且还经常发大水。现在考古发现的遗迹,基本都和古代的文献对应得上,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当时确实发生过大洪水。
  所谓“大禹治水”,其实就是对黄河的全流域治理。因为局部河段整治根本防不住大洪水,现在也是如此,所以政府才设立“国家防汛抗旱指挥中心”。黄河全流域治理即便是放在现在,也绝对是国家级的大工程,而在四千多年以前,这个工程更是需要集中华夏族的全部力量才能搞起来。
  当时还没有国家的概念,人们都是以部族为单位凑在一起过日子。大禹既是黄河全流域治理的总指挥,也是他自己部族的首领。在治水过程中,大禹肯定要协调沿河的各个部族,于是就建立了最早的上下级服从体制,所有部族都必须听大禹的命令;参与治水的这些人肯定要脱产,他们的吃喝就只能靠其他人来保障,于是产生了最早的税收;治水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服管的部族,管不服就得开打,于是大禹就建立了最早的常备军;要治水肯定得勘察地形,这一趟下来,等于是做了最早的国土普查;勘察完了,为了便于管理,大禹把这些土地分为九州,这就有了最早的行政区划;治水过程中肯定会有不少人偷奸耍滑,既要惩治这些人也要为其他人立规矩,于是就又有了最早的司法体制;大水退了之后,需要重新划分土地搞灾后重建,于是有了最早的土地所有制度——井田制。
  大禹治水一共治了十三年,十三年下来,大禹不光治理了黄河,建立了威信,也在自己手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权体系。这套体系包括职业官僚、手工匠人、职业军人等,这些人都不再下地种田,他们的生存完全依赖大禹手中的这套体制。当大伙都依靠你才有饭吃的时候,你就已经掌握了一部分实质权力。这就好比现在的一个团队,其中总会有几个技术方面的灵魂级人物,一旦离开他们,很大一部分项目将进行不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名义上是什么职务,实质上的发言权往往都会多过其他人。反过来,从团队负责人的角度来看,应该尽量避免团队的生存完全依赖一个灵魂人物,最好是能保持两到三个技术核心人物,否则负责人就会面临名不副实的问题,管理必然会出现混乱,于人于己这都不是好事。当然,这种“牛人”太多,也同样不利于团队运作,这一点我们日后会说到。
  除此以外,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也拥有了自己坚定的政治盟友——伯益部族,这个部族的后代我们应该非常熟悉,就是他们建立了大秦帝国。
  大禹和他父亲鲧能指挥治水,除了个人才智之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禹部族是当时最强大的部族之一。伯益部族在实力上与禹部族则不相上下,而牢固的基本盘和牢固的同盟者,恰恰是实质性权力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今西方国家的总统大选经常搞得充满悬念,可是资助这些政治家的大财团,翻来覆去其实就是那么几个。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大财团之间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同盟关系,这其中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大财团的掌控者们未必会在政府中担任什么职务,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国家事务施加影响力,做官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个手段问题,做不做完全看具体的需要。
  在职场,必要的人脉和盟友对权力而言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众多空降下来的管理者,如果缺乏自己的基本盘和盟友,那么必然会导致权力难以名实相副。
  一直以来,说到禅让,我们都会觉得这是一个近乎理想的权力交接过程,其实真实情况远没有这么美好。有人的地方必然就有政治,有政治就必然有斗争,从古至今,这一点从未改变过。舜帝并不是在治水完成以后就主动让贤的。那个时候帝王是靠各部族公推出来的,有点类似于现在的选举,只不过那时是以部族为单位来进行投票的。大多数部族都选择了支持大禹,这才有了后面的禅让。而这个支持,正是由于在此之前大禹已经掌握了实质性的权力,可以影响到各部族的利益得失。
  治水成功以后,大禹随即在会稽山召集诸侯,由他来主持祭祀天帝。在古代,组织祭祀是权威性的体现,其实现在也一样,农村祭祖,主祭的肯定是家族里最有威望的长辈。当时舜帝还在位,从法理上说,大禹的这个行为是不合规矩的,甚至可以视为僭越,可是诸侯们谁也没说什么,都乖乖地去了。唯独防风氏这一族,也就是现在汪姓的先祖,他们不服气。但他们也不敢不来,只能用故意迟到,不痛不痒地“怼”了大禹一次。
  大禹的处理方式却异常激烈,他直接下令把防风氏的首领处死,然后将尸体大卸八块。这个处置手段同样是不合规矩的。理论上说,大禹和防风氏首领是平级的,他们是两个不同部族的首领。
  可是大禹就这么干了,而且各路诸侯对此都予以默认。这就是实质性权力的威力,在极端的情况下,它甚至可以不需要任何程序上的支持。一旦领导者的地位在事实上被架空,千万不要指望纸上的程序可以帮到你什么。
  大禹之所以这么做,其实意在立威。权力的实质不是你能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你可以让别人做他不想做的事。这一点,从古至今同样从未改变过。要真正掌握权力,你总要有那么几次做“恶人”的时候,这一点是无法回避的。一些处于中层的管理者,出于个性或是不想得罪人的考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想做“善人”“好人”。可是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权威性却在一点点被削弱。因为你背离了权力的本质,权力自然也就会背离你。
  会稽山祭祀之后,大禹很快就有了新的举动。他把华夏各部族组成联军,向南方的三苗部族开战。三苗是华夏族之外的南方蛮族。随着战争的爆发,在治水期间形成的国家机器再一次发挥出了效能。众多的官员和军人通过战争获得了战功,进而获得了奖赏,而这些奖励,最终又是从禹王手里获得的,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他们对大禹的忠诚度。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其实权力也一样是喜动不喜静,或者说,权力在于折腾。对于被管理者而言,权力的表象其实就是“赏罚”两个字,无论是赏还是罚,都只有动起来,只有开始做事才有从谈起。过分地强调“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最终必然会侵蚀你手中的实质性权力。因为在众人看来,大家无非是按规矩做事,按规矩吃饭,没赏没罚,管理者的存在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因此,无论是从保持权威性,还是保持团队活力来考虑,每隔一段时间,管理者适当地给大家找点事做,无论这些事是否有实际的意义,对团队来说都不会是一件坏事。
  当大禹接替舜帝成为新的华夏族首领已经毫无悬念,之后舜帝的所谓禅让,实质上不过是走了一个法律层面的程序而已。
  我们总结一下会发现,名义上的权力来自上层,而实质性的权力则来自下层:你需要能让跟着你的人有饭吃有钱拿;你需要拥有必要的人脉网络;你需要在关键时刻敢于做“恶人”。而即便获得了实质权力,也需要时时动一动,做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而在四千年前,大禹恰恰完美地践行了这几点,最终他取代了舜帝,成为华夏族最后一个公推的首领。之后他又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打破惯例,直接将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血统传承的朝代——夏朝,由此诞生。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高送转股票实战技法》胡金盛,经济日报出版社
下一篇:美国货币体系:一个内部人眼中的金融机构、市场和货币政策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17: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