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合集(共10册)德龄 富强 译林出版社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0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07:46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合集(共10册)
【资料描述】:
041500313922.jpg
下载附件
041500313922.jpg
2020-4-15 03:07 上传
内容简介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变化中的中国人》英文版出版于19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之前西方人观察中国的代表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中国人的体质与精神、中国人的生存状况、中国的环境、工业、禁烟运动、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等。因其视角的专业性,使其将东西方文化冲突在当时的中国所引起的变化描写得鞭辟入里,并在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有趣见解。其中对中国人口、环境以及禁烟等问题的讨论,极富预见性和史料价值。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多面中国人》根据作者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以朴实生动、十分口语化且极富现场性的讲述,为读者展现了外国人眼中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模样。作者对中国的观察之细致,分析之精妙,褒扬时的真挚、诚恳,批判时的尖刻、犀利——尤其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的分析批判,既切中要害,让人难为情,又丝丝入理,令人动容。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是作者在《字林西报》发表的一组介绍中国人生活、风俗和性格的合集。本书开创了研究中国国民性的先河,将那个时代的中国观作了鞭辟入里的剖析,是这方面第一本带有社会学性质的著述,对后世学人影响颇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及社会地位。《西方视野里的中国:中国人的德行》以西方文明的视角,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从中发现、总结出中国人的性格,以及中国文化的特质。内容具体、细致、生动,分析透彻,一针见血。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本色中国人》是十九世纪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根据他本人在中国居留16年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写成的,是关于晚清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的生动画卷,其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制度、教育状况、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宗教信仰、商业精神等各个方面,大体勾勒出了晚清社会的真实面貌。《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本色中国人》是近现代西方人中国观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如今的中国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20世纪初,美国记者约翰?本杰明?鲍威尔来到中国上海,开启了他历时25年的东方传奇经历。他在中国转遍大江南北,游历前苏联、日本、菲律宾等国,因此对二三十年代远东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格外熟悉,并对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进行了深入报道。在中国,鲍威尔采访过当时许多重要的政治人物,也接触过深受战乱之苦的社会底层生活;他常是各国达官显贵的座上嘉宾,也曾在“蓝钢皮事件”中遭土匪绑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沦为日军的阶下囚;他深入中苏边境了解日苏在我国东北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亲眼目睹了日军对上海和南京的大轰炸……中国现代史那段风云最为激荡的岁月在这本书中都留下记忆的痕迹。作者对中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观察与分析、感受与思索,对日军在华侵略罪行的体验与记录、揭露与批判,都以一种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再现在我们眼前。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我和慈禧太后》是美籍华人德龄以英文撰写的回忆录。书中采用西方文化的视角,以亲历者的口吻,详细讲述了她贴身服侍慈禧太后期间所观察到的清廷生活实情,包括慈禧的饮食起居、服饰装扮、言行举止、乘火车巡游的经历等。所涉人物有光绪皇帝、皇后、李莲英、袁世凯及其他官员,并提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宫廷秘闻。既有文学趣味,又有史料价值。相较于当前流行的后宫小说与后宫影视剧,《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我和慈禧太后》真实全面,内容丰富,可读性强。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关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风云、历史事件、名人轶事等我们不难了解到,但具体到民间,到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真实生活,就未必完全了然了。本书提供的正是第一手材料,有立德夫人租居中国民众之家观察到的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与思想性格,有她游历各地见识到的田园风物、街巷状况以及西方生活方式渗入后中国民间的悄然变化,还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以及同中国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等。在他者之眼的审视下,彼时中国予我们的感觉固然有疏离和偏倚,但也呈现出一些新奇的方面,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是值得我们阅读和思索的。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我的中国岁月》美国记者眼中的民国大事,斑驳陆离的怪相,风云人物的沉浮,比如: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北伐,日本在华势力日益坐大,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还有活跃在政坛的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等等。作者的特殊背景,使他有机会与民国要人过从甚密;而作为记者的写作方式,使其回忆录如同摄像机,准确细致地描画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生动而真实,纤毫毕现。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在华五十年》这是美国外交家、教育家司徒雷登先生唯 一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中国的经历,反思与总结,以及他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从书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对事业的选择、在中国的使命、燕京大学的创建历程、二战期间被日军软禁的岁月以及二战后担任美国驻华大使所参与的对华事务等。阅读本书,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司徒雷登,还能了解到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
目录
我和慈禧太后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紫禁城的黄昏
中国人的德行
多面中国人
本色中国人
变化中的中国人
我在中国的二十五年
我的中国岁月
在华五十年
前言
译者前言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带领工兵炸开慈禧太后的陵墓,进入墓室盗宝。慈禧金棺的底部,铺着金丝织成的褥子,厚7寸,缀有大小珍珠10000多粒、红宝石85块、白玉200多块,上面铺了一层珍珠,共2400粒。尸体上盖着一条金丝与锦缎混纺的被子,织有汉字陀罗尼经文25000字,缀有800多粒珍珠。尸体头上的凤冠更是镶满宝石,其中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最令人称奇的,是尸体口中的夜明珠,分开时是两块透明无光的珍珠,合在一起就会射出绿色寒光,可以照亮方圆百步。
慈禧太后统治中国48年,时间占整个清朝的五分之一,仅次于康熙、乾隆。无论生前还是死后,慈禧的奢侈腐化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与此同时,作为大清帝国的统治者,她的昏庸无能也有目共睹。
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准备在颐和园大肆庆祝。恰巧这个时候,日本侵略中国。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慈禧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全力支持前线,主张将庆典的费用移作军费时,慈禧却勃然大怒,恶狠狠地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不久,慈禧太后发布《议和大纲》,宣称:“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后来签订《辛丑条约》,既割让土地,又赔付巨款,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这意味着平均每个中国人要拿出二两白银。款额如此之高,以至作为战胜国的美国自觉惭愧,主动归还了自己那份的一半,帮助清政府建立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
1906年,日本和俄国为了抢占中国东北,在中国土地上大打出手,清政府竟然发布上谕,表示“局外中立”。
可以说,慈禧太后是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腐败的统治者。但是从某些角度看,慈禧太后又是一个强有力的女王。她手下的能人太多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任何一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就连袁世凯也不是普通的乱世枭雄。如此一大批能人甘心受慈禧的摆布,足见她的手腕。
亲历了晚清宫廷生活的美国传教士I.T.赫德兰(Issac Taylor Headland)认为:“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没有第二人,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就性格的坚强和能力而言,她和任何人相比都不差。……她统治了中国将近半个世纪——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妇女没有任何权利的国度。说她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最了不起的女人,这不算是夸张吧?”
美国学者斯特林·西格霍夫(Sterling Seagrave)则断定:“慈禧太后不是恶魔,而是一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当然了,她有很多怪癖。在一个女人被当作痰盂一样对待的帝国里,她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已。”
西方人对于慈禧的评价往往过于“超脱”,他们毕竟没有体验过慈禧治下中国民众的凄惨生活。相比较而言,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Reginald F.Johnston)的评价更公允一些,他说:“在清醒的中国人看来,慈禧要对清朝的灭亡负主要责任,是中国日益衰败的罪魁祸首。我大致同意这种看法,但是想补充一点:慈禧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女人,不可能对一切坏事负责,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罪责都算在她的名下。……她毕竟受到各种制度的制约,而这些制度并非她的独创,是祖先传下来的。她的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腐败的传统,不全是她自己的问题……”
不管怎么说,这位处于权力巅峰的女人的确犯下了诸多恶行;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慈禧太后必然也有她的无奈和苦衷,一定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对于这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叙述得最为真实、细致、生动的,恐怕就是美籍华人德龄了。德龄,满族人,慈禧太后晚年的首席女官,贴身服侍太后的生活起居长达两年,而在宫廷内生活的时间则更长。由于这种便利条件,德龄对于慈禧的了解要比一般人真切得多。在德龄笔下,慈禧太后是一位尝遍了生活和权力之酸甜苦辣的女性,既专横霸道、冷酷无情,同时也多愁善感,内心世界极为丰富。
本书原著为英文,初版于1933年初的美国。1934年4月起,中译本在上海《申报》副刊逐日连载。连载完毕不久,即由该报印出了单行本,从1936年至解放前夕,再版八次。
精彩书摘
那年春天,北平城内的桃花似乎比往年都要烂漫。风吹得花瓣到处都是,地上像是铺了一条红色的毯子,连鼻子里都是桃花甜甜的香气。
当时的那条大街,直到现在还留在我的脑海里。它上面铺了一层黄色的沙土,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金灿灿的光芒。我们这一大队人马就从上面浩浩荡荡地走过,整个行列是那么齐整、肃穆,只能听到细碎的脚步声。
这是一支耀人眼目的队伍。骑在马上的人身着锦衣华服,朝帽上装饰着貂尾。胯下的坐骑是最好的蒙古马,浑身上下油亮亮的,鬃毛又长又整齐,气宇轩昂。不仅如此,就连马鞍、脚镫都非同寻常,上面不仅有花纹等装饰,还镶嵌着名贵的珠宝。这些马每一匹身上都汇集了好几种颜色,几百匹聚拢在一块儿,在阳光下简直绚丽如云霞。
离这些马儿不远,缓慢地跟随着一乘金光耀眼的轿子。轿子上面装饰着两条云中穿行的金龙,抬轿子的是十六个大内太监。轿子里面的人,面容庄严,如同庙堂之上的神祇,她就是此时的皇太后慈禧,四万万百姓的主宰。
紧跟着金色大轿的是六乘红色的轿子,分别由八个太监抬着。里面坐着的都是侍从女官,其中就包括我和妹妹容龄。
整个队伍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缓慢前行,不光是人,就连马都难得发出声音来。只有沉重的轿杠转动时发出的咯吱咯吱声,不时打破这份宁静。再有就是李莲英,那个尽人皆知的大太监,他不停地跑前跑后,呵斥着队伍中的人。他的声音尽管很低,却充满了暴戾的味道。前面所说的一切,都是他一个人精心布置的。
这条路是从颐和园至热河行宫的官道,长达几百里,上面铺了一层潮湿的黄沙,是专门为太后准备的。普通百姓不仅不能在上面走,即使是远远地看看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也要被杀头,所以谁也不敢冒这么大的危险违反。拐了几个弯之后,这条金色的大道便慢慢隐没在苍茫的山谷之间了。
此时的慈禧太后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是不是在想热河?她离开那里已经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前的她是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却仅仅做了咸丰皇帝身边的一个宠妃。后来咸丰突然驾崩,朝中两位重权在握的大臣居然开始合谋,打算把她年纪尚幼的儿子同治从皇位上拉下来。他们就是载垣和肃顺。(编者按:此处说法不准确。载垣和肃顺作为顾命大臣,秉承咸丰皇帝遗诏,辅弼时年六岁的同治皇帝,并无从皇位上拉下幼帝的行为,与慈禧太后之间实为权力之争。)那时,慈禧并不熟悉朝中事务,更谈不上特殊的本领,可是,形势所迫,她必须想办法同那两个密谋的家伙对抗。结果,她在困难重重之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沿着这条黄色的屈曲盘旋的御道离开热河,回到了北京。那时,一路上负责保护他们的是荣禄。没有被咸丰选中为妃子的时候,荣禄是她的情人。后来,她成了咸丰的宠妃,荣禄便做了她忠心耿耿的仆从。当年的一番深情从此搁置,个中滋味又有谁能知晓呢?
现在,时光已经流转了半个世纪,那时候年轻美丽的宠妃已经成了世人敬仰的皇太后。荣禄早已作古,慈禧的爱子同治也驾鹤西去了。常伴她左右的只剩下了狡猾奸诈的李莲英,此时正跟随她,顺着这条当年的道路再次回到热河去。
紫禁城——那个勾心斗角的地方已经越来越远了。沿着这条黄沙铺就的大路前进,道路依旧,可五十年的风风雨雨恍如隔世,当年的人、马早已不见了踪影。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主力操盘揭秘-识破机构密码 紫龙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一篇:
逻辑工作法 [日] ]西村克己 日本逻辑思考大师 罗梦迪 译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10 00:4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