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罗辑思维连续三期推荐 张经纬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9:33:40
【资料名称】: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罗辑思维罗振宇连续三期推荐,余世存、许宏、姜鸣等众多大家一致激赏的新锐历史作者张经纬,第壹部大众通识性作品,兼具硬派知识与叙事魅力的原创极简史!
  ◆文字记载的只是半部历史,另外半部让文物告诉你!众所周知的故事不细说,千篇一律的观点不苟同;不说段子抖机灵侃大山,也能有趣有料会心一笑。博物馆里的人类学家,带你看懂文物,看透历史!
  ◆重要:讲述“二十五史”之外的另一半中国史。以博物馆中常见的文物,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串联起盛衰兴亡的简明脉络。
  ◆实用:除了走马观花,博物馆还能怎么逛? 作者在国内dingjian的博物馆工作近十年,亲手接触过数以千计的文物,常年为公众普及常识,你想get的点,他都知道。
  ◆好玩: 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背后隐藏了什么?穆天子西行,只是为了和西王母约会?为了万寿无疆,汉武帝做过哪些努力?方世玉为什么喜欢在染坊里打斗?
  ◆深刻:朝代兴衰背后,究竟有没有百世不悖的解释?从商周之变到明清迭代,一以贯之的动力之源是什么?王朝澌灭,除了外戚太监和腐败专权的解释套路,还有没有别开生面的认知可能?以人类学家的洞见,重新理解朝代兴衰的逻辑。
  内容简介
  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它们将因为你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而活跃起来,伴随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你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还可以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跳出历史叙事的套路,用文物背后的信息拼接出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用开放的多学科视角刷新我们的固有认知,串联起一条简明新颖的中国史脉络。
  作者简介
  张经纬
  上海博物馆馆员,人类学家,作家。
  在博物馆从事古代工艺研究近十年,亲手接触过数以千计的文物,常年为公众普及历史文化常识,在他眼中,每一件文物都是连结过去与现在的时空隧道。长期从事历史与民族文化研究,力图突破以往人文学科间的壁垒,尝试全新的历史写作。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译有《石器时代经济学》《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等作品。在《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东方早报》《澎湃新闻》和《腾讯?大家》等平台开设专栏。
  精彩书评
  ◆张经纬先生是我认识的一个年轻学者,他在博物馆中工作同时笔耕不辍,也善于和大众分享心得、新知。
  ——姜鸣(历史学者,著有《龙旗飘扬的舰队》)◆张经纬兄的博学与知识更新速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是我zui膜拜的作者之一。
  ——张明扬(专栏作家,曾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编)◆张经纬受过zuihao的民族学和人类学教育,供职于zuihao的艺术博物馆中,参与翻译过zuihao的一套西方社会学和人类学译丛;而且,他是年轻一代学者中zui有表达才华的新秀之一。
  ——徐坚(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名山》《暗流》)目录
  前言 在博物馆重新发现中国
  第一章 被玉石改变的远古中国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
  玉器是用来祭祀的吗
  玉器换忠诚
  穆天子西行之谜
  玉石货币的最后记忆
  玉石与上古中国的融合
  第二章 隐藏在青铜器中的周代兴衰
  商周文明的标志
  青铜器原料之谜
  吴国特产青铜剑
  江南铜矿争夺战
  “铜马体系”的崩溃
  西周的两位遗产继承人
  告别青铜时代
  第三章 博山炉与秦皇汉武的寻仙之路
  秦皇汉武的永生梦
  博山炉上的仙境
  秦始皇被方士骗了吗
  汉武帝的“神山探索小分队”
  天马的代价
  昂贵的寻仙之旅
  从“神仙”到“蛮夷”
  第四章 从东汉壁画揭开草原部落崛起之迷
  草原部落从哪里来
  作为信息载体的壁画
  “李将军”传奇
  边境上的繁荣
  从雇佣军到对手
  破解无字史书
  第五章 王羲之书法中的魏晋王朝
  魏晋的困境
  宗师辈出的时代
  飓风之眼下的兰亭会
  王羲之的隐藏技能
  来自永和九年的三封信
  “天师道”的各种归宿
  第六章 隐藏在石窟里的北朝皇帝
  北朝的意外收获
  石窟寺的起源
  北魏的佛教“总统山”
  北朝的全新动力
  佛教影响的南北差异
  第七章 被茶叶改变的唐宋口味与政治
  隋唐帝国的“丝路”难题
  陆羽和饮茶革命
  从绢马贸易到名马市茶
  茶叶拯救中原王朝
  从茶都到瓷都
  佛教、茶叶与瓷器
  第八章 宋代山水画与国家危机
  唐代的遗产
  山水画的独立
  集大成的北宋山水画
  当画家遇到盗贼
  山水画的奥秘
  “山水”崛起,山河破碎
  第九章 大隐于市的元代园林与文人
  元朝的成立
  似此园林无限好
  玉山雅集与元代的终点
  不同政见者的隐秘仙境
  超脱与合谋
  第十章 明式家具与白银时代
  充满想象力的明朝
  明朝的家具为何如此有名
  明式家具和木匠皇帝有关吗
  园林装修指南
  明代家具背后的国际贸易
  白银的去向
  第十一章 明清火器与草原贸易网
  放粮还是不放粮
  火器的进化
  红夷大炮真的击中了努尔哈赤吗
  北方草原的贸易网
  早已被写下的结局
  第十二章 蓝染布与清代的命运
  清朝的经济危机
  蓝染布的兴起
  方世玉为什么喜欢在染坊中打斗
  帝国的缩影
  蓝靛的新时代
  通过物质文化重新认识中国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玉器换忠诚
  有关玉器的故事,要从商朝开始说起。商朝的前期一直很强盛。但从中后期开始,按照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记载,在商朝的西部,差不多是今天的山西西南,汾水下游一带,出现了很多被称作“羌方”的人群。羌方给商朝的西部边境造成了很大压力,给商朝的边境安全带来了很多麻烦。在一开始的时候,商朝还能经常击败羌方,可越往后,两者之间的胜负关系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商朝已经不能非常有把握地保持对羌方的胜绩了。
  这时在位的商王名叫武乙,他是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帝辛(也就是纣王)的曾祖父。武乙当朝的第三十四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因为他发现了一个位于陕西西部的部落,看起来很有潜力。战国文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武乙动用“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招募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季历。虽然商王一年后就在渭水下游战死,但季历却没有让商朝失望,他率领自己的部落,多次从陕西进攻山西南部的羌方,为商朝的边境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后来“羌方”就几乎从商代末年的甲骨文里消失了。这个陕西部落的名字叫作“周”,而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
  后来,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孙子周武王和商纣王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商纣王囚禁过周文王,最后又被周武王推翻。但不可否认的是,商人和周人一开始的合作还是很成功的。季历为商王效力多年,被封为“牧师”,这个官职在《周礼》中也有记载,字面上是牧马官的意思,实际含义可能和后来的大司马类似。而商王武乙当初之所以能招募到周人部落的首领,可能就是因为他当时送出了一份大礼。古代人少地多,马匹似乎也不特别稀罕,那么真正价值不菲的,或许就是文献里提到的“玉十珏”。
  “玉十珏”就是“十对美玉”。今天中国人取名字,很多人喜欢用这个“珏”字,这个字左“王”右“玉”,古文中,王和玉可以相通,象形字可以视作两块对称的玉石。在古代,这是玉石数量的一个单位,古人琢玉时,把一块玉石对半分成两块,制成一对对称的玉璧,合称一珏。如此看来,这十对玉璧有很高的价值,足以让季历为商王效力多年。
  玉器作为交换媒介,或者说货币,在史前中国的流行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商朝用玉石吸引了周人部落前来襄助,最后完成了商周之间的交替。换句话说,商王武乙最初就是用玉石购买了周人部落的忠顺。玉石拉近了商人和周人之间的距离,这种力量可以在不同人群之间产生非常微妙的相互作用,而它在周代,也同样扮演了非常相似的角色。
  穆天子西行之谜
  周人替代商人成为古代中国的掌控者后,开始了向东部扩张的脚步。他们的目标是黄淮流域中下游滨海的东夷和淮夷,因为后者控制着古代中国另一种非常重要的矿产资源——铜矿石。
  然而,周人在和东南部人群的资源争夺战中,并不总能占据上风。西周依靠马匹和战车击败了商朝,当他们要继续深入南方,获取当地资源时,却遭遇了巨大阻碍。南方泥泞的土地和当地原住民一起,成了马车最大的敌人。不断折损的战车部队,给周王朝带来严重打击,连一位君主周昭王都在南征中遇难。为了一雪前耻,昭王的儿子周穆王决定卷土重来,他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王朝的军事力量重新购买马匹。
  周穆王,是周代历史上事迹最为浪漫的一位君主。他一生的事迹,除了史籍中严肃的记载外,还有一本充满传奇色彩的小说《穆天子传》,描写他乘坐着“八匹骏马”驱动的马车一路西征、东征的故事。小说中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周穆王遇到了一位在瑶池居住的“西王母”,两人之间歌唱互答。因为爱听香艳野史的道听途说者越来越多,后来人竟一直以为周穆王驾车西行的主要目的是去找“西王母”幽会,而事实上,他的西行还隐藏着一项重要任务。
  其实周穆王和西王母交往的情节只占《穆天子传》全书篇幅的百分之一,而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是在讲周穆王沿途买马的事情。
  当然,买马需要资金,周穆王出发之后,一开始用黄金向北方部落购买“良马牛羊”。可是出发没多久,估计黄金花得差不多了,他就专门改道前往一座“群玉之山”,“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也就是说,周穆王开采了大量玉料,装满了三辆大车,又用这些玉料,让人加工成上万只玉璧。
  这些玉璧补充了他的西行资金,比如他见到西王母时给她“白圭玄璧”,可能就来自这里。更重要的是,这些玉璧在他买马的道路上起了关键作用,依靠这些马匹,他重新组建了殷八师、西六师中的战车,为他一举东征扫平了道路。
  当然,这些玉璧和玉石,很可能没有完全用于购买马匹。就像当年周穆王的祖先因为十对玉璧,开始为商朝效力,并最终推翻商人的统治一样。周穆王用于买马的这些经费,也可能产生了同样的后果。利用这些玉璧,周人从西北人群中为自己招募了不少守卫边境的部队,可是后来,也许是因为对周人给出的价格有所不满,或者因为征调、派遣的任务过于繁重,总之,西北的犬戎部落第一个起来反对周王。要知道,犬戎可是当年在周穆王买马路上,最为拥护他的群体之一。他们奋起反抗的原因,可能就是周王后来用来买马的玉璧价格不够优厚。
  最后,犬戎的反抗迫使周王做出调整,开始让另外一些来自渭水上游的西戎部落,替代犬戎为王室供应马匹。从这些来自西戎的部落中,诞生了后来统一中国的秦国的祖先。
  玉石货币的最后记忆
  说到秦国,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中国历史上大多数时间使用的主要货币,就是圆形方孔的铜钱,还因为中间的方孔,又被称作“孔方兄”。尽管大小尺寸和上面的年号有所不同,但它的基本形状是一样的。铜钱就是从春秋战国时的秦国开始流行的。而秦国之所以铸造这样的货币,大概是为了纪念改变他们祖先命运的玉璧。
  秦国人最初铸造的货币,其实是一种圆形圆孔的圜钱,就像一枚缩小版的玉璧。后来之所以演变成了圆形方孔钱,是因为浇铸技术出现后,同一批铜钱都是从一个磨具中浇铸出来的。为了集中打磨铜钱的边缘,中间要插一根用于固定的棍子,圆孔中插的棍子容易滑动,就索性把圆孔改成了方孔。这种纯技术的因素,就最终确定了圆形方孔钱的形状。但是,这也难以改变铜钱和玉璧的相似之处。
  后来,有人以春秋时期齐国丞相管仲的名义写了一本书,名叫《管子》。博学多知的管仲在书中告诉我们,其实,随着铜币的流行,玉璧这样比较沉重的支付媒介,在东周时大多已经退出了中原经济流通的舞台。但至少在当时的甘肃一带,也就是秦国的大本营,还保留了用“白璧”作为流通货币的习惯。在陕北一带,则流行用“璆琳”“琅玕”,也就是球状的玉石,作为通用货币。这里就是当年周穆王出征买马的目的地,所以有这种交易习惯一点也不奇怪。
  最后一次大规模使用玉石作为货币的记载,大概出现在春秋时代的齐国。当时齐国已经开始使用铜币,但也没忘记用玉璧当作支付媒介的交换方式。《管子》中记录了管仲的一次计谋:当时齐桓公缺钱,管仲给他想了一个来钱的办法,“使玉人刻石而为璧”,按照石璧大小定价,大的千钱,小的五百。齐国还用这种玉璧作为朝拜周王的贡品,结果使天下诸侯的黄金、珍珠、五谷、布匹都流入了齐国。这个故事就叫作“石璧谋”。对管仲来说,玉璧就是更大面额的票据,他发行了两种,分别是一千和五百面额的,通过这种古老的交换方式,带动了齐国经济的发展。
  对于玉石的货币价值,管仲还作了重要总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这里说的刀布,就是齐国当时通用的铜铸钱币,相比珠玉、黄金,它的价值是最低的。怪不得在春秋战国时代,有那么多关于玉璧的故事流行,比如著名的“和氏璧”故事。这些著名的玉石、玉璧,都体现了它们原来的货币属性。
  玉石与上古中国的融合
  后来的人们因为困惑于玉石的形状,忽视了它的货币本质。前文提到,《周礼》中以玉璧、玉琮为代表的六种玉器,分别代表着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有所谓“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的说法。但古人究竟是如何用这些玉器来“礼拜”天地的,却无人知晓。
  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在比周、商更早的时代,玉石很可能就是流行的货币,而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货币形制。我们已经说过,后来演变为圆形方孔钱的秦国的圜钱,就继承了玉璧的形状。齐国、燕国一带流行的是刀币,就是刀形的铜币,这些刀币和中国各地出土的石器时代的玉钺形状类似。魏国、韩国等中原一带,流行铲土工具一样的布币,而布币和以前的玉璋也非常相似,都是在尖端有一对开口。这样来看,战国时代各地的货币,其实都能找到更早的玉质前身。
  这样,我们也解开了战国货币的另一个难题:为什么当时出现了圆形方孔钱、刀币、布币等这些形状各异的货币?就是因为继承了早前当地流通的玉石货币的形状。只不过,在冶铜技术出现之后,玉石货币让位给了缩小版的铜币。这样来看,《周礼》中说的“六器”对应天、地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其实更大的可能性是,“六器”代表了当时中国东、南、西、北各个区域流行的玉石货币的形状。
  前言/序言
  在博物馆重新发现中国
  各位即将打开的这本书,是我近十年在博物馆中探索、发现的一点心得体会。在这段宝贵的工作经历中,我亲手接触过数以千计的文物,每年都要进行许多次面向普通观众的讲解,还在各种媒体平台写作了许多向大众普及博物馆知识的作品。
  随着我与观众、朋友不断的接触、交流,许多想法逐渐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升华。把文物和历史脉络结合起来,打破两者之间若即若离的现状,成为我追求的目标,而这本书就是面向这个目标的一个尝试。在书中,我更加注重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力图把深藏在博物馆中冷冰冰的文物,用立体、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同时通过文物来理解历史,串联起一个简明的“中国史”脉络。
  博物馆是充满文物和知识的好地方,大家都喜欢去博物馆看展览,从那些古代艺术品当中,吸收知识养分,获得思路灵感。博物馆也是高雅、有情调的地方,能给每个参观者带来穿越时空、和古人交流的体验。但是,我要问一句:你真的可以拍着胸脯保证,你在博物馆里全看明白了吗?
  在中国的博物馆里有很多展品,比如,玉器、青铜器、书法、绘画、古籍,还有古人用过的瓷器、家具、服装,甚至武器装备、车马鞍轿等器具。看到这些古代艺术品,我们第一眼会觉得太漂亮了,太精美了,这些都是了不得的“宝贝”。可是,在看第二眼、第三眼的时候,如果你还是只能说出这样的形容词,或许就会觉得,似乎少了些什么。我们的头脑中是不是还应该再想到一些什么,再说出一些什么看法呢?
  这种“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不是你的错。因为我们的博物馆过去总是告诉你:古人创造了什么?但是,它忘记告诉你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古人为什么要创造这些艺术品?古代的艺术家们,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创制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艺术瑰宝。这些文物又如何参与了古人在历史中的活动,见证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如果知道了这些,你也就不会再对它们有一种无法触摸的距离感了。它们在你眼中也就不再是一件孤零零的艺术珍宝,一个扁平化的对象,而真的成为历史脉络中生动、活跃的见证者了。
  我想分享给大家的就是这样一些知识。我可能不会就某一件艺术品,谈论它的制作技法(比如深雕还是浅刻),也不会奢谈它的美学价值,更不会给出它的市场价值(这是我们博物馆人眼中对待文物最拙劣的方式)。我想要让大家知道,这些博物馆中的艺术品,首先是我们的先民们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有用之物”,他们曾经使用过这些物品,通过这些物品的交换,古人可以建立友谊、结成婚姻,推动了人口的增长、文化的遭遇。只不过,它们中的一小部分,有幸在历史长河中,经历千百年得以保留下来,进入博物馆里,让更多的人了解古典时代人们的所思所想。
  这样的基本思路,也来自我本人的人类学经历。人类学家研究物品的历史,不愿将其单纯地视作“宝物”、“珍品”,或者历史名人的遗物,而更愿意将其还原为与每个人平等的人类文明的证据。在我的第一部著作《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人类简史》中,我曾尝试将古代物质文化的创造过程,作为解读历史上人类活动的重要窗口,让读者更清晰地看到物品背后的生产—消费机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
  现在,我希望能将这种尝试进一步延伸。因此,在本书的每一章里,我都会从一种博物馆收藏的具体门类入手,结合文物的时代特征,把文物和历史的联系呈现给大家。同时,兼顾中国历史上的不同阶段,从史前文明开始,沿袭约定俗成的历史朝代划分,按时代顺序讲述与之对应的文物往事。具体来说,每章开头会介绍这个时代的基本信息,接着描绘某一类物质文化制品的创造之路,并且展开围绕这些制品发生的历史故事,最后带出此类文物对历史的巨大反馈。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玉器了解中国史前文明的“满天星斗”,借助青铜重器探索周代的江南,可以从东汉时期的壁画中解开鲜卑族崛起的秘密,还可以从唐代的茶叶与瓷器故事中发现“茶马古道”的踪迹……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读者透视中国历史的3D眼镜,让大家从人类活动的角度,看到文物的流动、变迁之路,以及它们对古代社会、国家的深刻影响。从现在开始,博物馆里的每件文物,都不再是静止不动、沉默无语的,它们将因为你头脑中铺设的知识脉络,全部活跃起来,伴随你一同探索古代中国的奇妙世界。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PDF
博物馆里的极简中国史EPUB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逆境成长:坚韧人格养成手册 STRONGER: DEVELOP THE RESILIENCE YOU NEED TO SUCCE
下一篇:淡定·从容·心安(套装共3册) (经典天天读书系) Kindle电子书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0 01:1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