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往事 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 增订本 季培刚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18
楼主
2020-4-14 22:34:32
【资料名称】:太极往事 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 增订本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太极拳并非单纯的运动或技术,它有自身传承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精髓本为一体,且须存乎其人。“平生之志,不在仕途,不务工商,不做打手,不图侠名,只为继绝学而已。”(孙存周语)这其实也是诸多前辈大家共同的人生写照。拳如其人,自然不该将“人”隐去,而当在历史时光的脉络中了解传承流变的具体情形。
  至今没有较大争议的太极拳的历史,仅乾嘉以来二百余年,《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修订本)》便是对晚清以来太极拳各家派传递脉络与承接状况的首次全方位细致梳理。通过《太极往事:晚清以来太极拳的传承系谱(修订本)》,可以全面了解太极拳的传承状况。至于更多内容,则需透过纸面去看。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龙虎阴阳——杨禄禅和他的子孙们
  一 一代宗师——杨禄禅
  二 支撑门户——杨家二代杨班侯与杨健侯
  三 风气渐开——健侯之子杨少侯与杨澄甫
  四 广为流传——遍布南北西东的杨家后辈
  第二章 绵里藏针——杨澄甫的弟子们
  一 健侯执教的杨家“三轩”
  (一)牛镜轩:平凡如常的高人
  (二)田绍轩:功力深湛晚景却凄凄
  (三)李雅轩:身怀绝艺明哲保身
  二 张钦霖:闲云野鹤不耐都市繁华
  三 “杨氏首徒武汇川”
  四 褚桂亭:学宗多门成杨家虎将
  五 精擅太极的杨门文士
  (一)陈微明:深究太极的清末翰林
  (二)郑曼青:诗书画医拳“五绝”奇士
  六 分立南北中外原籍直隶任县
  (一)王其和:得两家真传而蛰居乡野
  (二)崔毅士:不著文章世已惊
  (三)董英杰:南下至粤传艺南洋
  七 留京弟子
  第三章 以柔克刚——全佑与他的传人们
  一 全佑:独得柔化
  二 光大门户的两大传人——“南吴北王”
  (一)王茂斋:遗世独立
  (二)吴鉴泉:神静柔化
  三 “北王”王茂斋的后传
  (一)王子英:气势神韵无形无象
  (二)杨禹廷:松柔平和的一代宗师
  (三)修丕勋:隐在掖县大武官的高手
  (四)刘光斗:有心求柔无意成刚
  (五)张式聚:不显山露水人称“炕头王”
  (六)郑和春:传承茂斋老架的道士
  (七)刘晚苍:沉粘古朴灵潜宏伟
  四 “南吴”吴鉴泉的后传
  (一)吴图南与徐致一:著书立说光大师门
  (二)吴公仪与吴公藻:远播家传至海外
  (三)赵寿邮与吴耀宗:吴家亲族两明家
  (四)马岳梁与吴英华:广传家学至耄耋
  五 七大爷架:绵绵不绝的常远亭一脉
  第四章 随曲就伸——杨禄禅弟子与杨氏老拳
  第五章 理法融通——武禹襄与他的后传
  第六章 技进乎道——孙禄堂和他的弟子们生们第七章 刚柔并济——陈发科与陈家沟太极拳的传承脉络第八章 连环肯綮——陈清平鱼赵堡太极拳的渊源流变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杨兆熊,字梦祥,号少侯,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健侯长子,后人呼为“大先生”。杨少侯七岁学拳,得祖杨禄禅、伯杨班侯、父杨健侯三人口传身授,尤以得自其伯班侯者为多。因聪敏过人,被父祖辈寄以厚望。据说,少侯“年十九,与班侯之徒万春者比手,跌万春于门扉,扉震坏,由是知名”。
  少侯拳技精湛,轻灵奇巧,虚实变化,功属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劲至皮毛,圈至无圈,速快至拳打人不知,劲整至一片神行之境。而少侯性情与其伯杨班侯相似,沉默寡言语,很少人能与他亲近,在公开的场合更少露面,却刚强好胜,亦喜发人,善用散手,出手即攻,人谓颇具“乃伯之风”。而教人亦然,从学者多不能忍受,所以授徒甚少。据说,少侯对于接劲、借劲、截劲、冷劲、凌空劲,确有深功。可惜不愿多传,知之者少。
  杨澄甫,名兆清,以字行,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幼年心气甚高,不喜“一人敌”的家传拳技,要学“万人敌”的兵家军事。杨健侯生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于自己四十五岁才得到的爱子不忍管束过严。年将弱冠,杨澄甫才开始从父学拳,每日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也未真正痛下苦功,深研拳中奥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拳乱,因排拒洋教而导祸入门,“义和拳匪起,假托神拳之名以伪乱真,国术界受其影响,因之中辍,北京人几不敢复言拳术”,拳界各派门人均多星散,肯继续研究者寥落无几。京城太极杨家因得满清官贵名流庇护,故而躲过一劫。
  之后,自光绪二十八年(1902)起,杨少侯与杨澄甫兄弟二人助父授拳。其时,清朝政府开始陆续实行新政改革,气象更新,沿此轨道下去,必然秩序稳定,早臻强盛。而以“先行者”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内外联络沟通,在南方各地发动武装起义,接二连三。不足十年,终于酿成风起云涌的辛亥暴动,席卷全国。满人执掌的大清王朝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一连串煽动之下,最终颓然倾覆了。宣统皇帝逊位,汉人袁世凯作为前清要员,从革命党手中挽回政权,当选大总统,进入了中华民国之初。
  政局混乱纷争,人心惶惶,世道不太平。曾经世袭爵位和科举出身的王公大臣,荣光褪去,成了清朝的遗老遗少。杨家前两辈授徒于北京城王公贵胄、旗人护卫、贤达名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
  前言/序言
  太极拳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可是,经过体育工作者们近六十年的不懈努力改造,今天的太极拳在人们的印象中,几乎就是老年健身操的代名词。每当看到清晨街头和大学体育课上普及太极拳的人们,读到“中医专家”将其根本不明所以的太极拳放入“传统养生术”中夸夸其谈的著作,以及舞台上将太极拳当作花样体操表演的演员,总让人不由得想起晚清民国的前人们。
  今天似乎是一个“大师”泛滥而不再需要大师的时代,具体的“人”都被“物”掩盖了,“技艺”被表述成貌似“科学”的东西,变得机械而索然无味。晚清民国那些达至巅峰的拳界名家,在宣传过程中逐渐淡出了今人的视野。这种情形,就像国画界忘记了齐白石们、京剧界不再提梅兰芳们一般。前人往事被渐渐地遗忘了,他们的经验和技艺不再被人们深究,武学的价值越发变得模糊。半个多世纪以来,武术所走的道路已与前人思想相去甚远。其实,传统的各家派拳艺,本不是西式的“体育”,用不上去削足适履;齐白石和梅兰芳也不是纯用“科学”能够研究得了的。当今天的人们把太极拳视为浅显的健身操的时候,竟忘记,这曾是历史时光脉络中,一辈又一辈进入高明境界的拳家们毕生经验的凝结,精微巧妙之处,若无传承在身的明师口传身授,实与盲人骑瞎马无异。
  在中国的“国粹”当中,国术的传承和境遇比较艰难。中医、京剧、国画等都可借以维生,而拳技则往往不能。毕生追求而进入高明境界的前人,往往心里很明白,却很难将其神明之境展示在纸面上留传下来,像其他从事无形技艺的高人一样,其艺业事迹往往随风飘散了。后来的人们,只能用口头上一些通俗如小说评书般的传闻,来揣测、涂画前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晚清民国那些明家,很多都读书不多,原因大多在于读不起,而并不意味其天分较差。实际上,那些真正的高明者,没有一个不是天赋甚高的聪明人。假如天资较差,无论从事哪个行当,都很难进入较深的层次和境界。
  郑板桥说:“凡大人先生,载之国书,传之左右史。而星散落拓之辈,名位不高,各怀绝艺,深恐失传,故以二十八字,标其梗概。”
  我的愿望是能够“以人为本”。内涵丰富的“国粹”,丢掉人而去单纯提取技术,必然机械而苍白。若能将拳艺传承的渊源脉络、前人的交游活动及其造诣境界、厚德品行等等前尘往事进行追述,清理展示出来,则既可示师承有自,且能策励来者。
  不过,关于这个群体,往往没有档案、没有日记、没有文集,报刊的记载也不多,大都靠后人的传闻。在这样的资料基础上,要运用考证得出所以然来,实属不易。因此,只能退一步说,将传闻大致延续下来也好,尚有“口述史”价值,可为拳界多保存一点“人”的因素。
  这次主要就是把前人记述的传闻尽量辑录起来,稍加删订。虽然算不上确凿可考的史实,却也并非向壁虚造的小说,主要得益于各家派、各支脉传人对于师承源流情况的记录与探究。不知这部分内容,对于增加太极拳的人文内涵、提起人们传承“国术”的兴趣,是否能略有助益。对于将拳艺归入“体育”而以西式标准来分解武学的人们,对于筛选剪裁武术史料以附会于过时的中国通史表述框架的人们,对于将武术的历史上溯至所谓原始社会“武舞”的人们……不知是否能略有启发。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将所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尽量充分运用,但因后人对每位前人记述的文字多少不一,故而只能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至于各家派前人的实际功力深浅和境界高低,自然不能纯以文字多寡和精彩与否而论。对于所述事实的可靠与否,仍待有志者继续探讨。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制胜交易系统(斯特里斯曼)
下一篇:史瓦格期货基本分析 Schwager on Futures 寰宇财务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9-20 00: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