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低风险,高回报 High returns from low risk:a remarkable stock mark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12
楼主
2020-4-15 02:38:55
【资料名称】:低风险,高回报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1. 量化投资为当前金融领域热点话题。
  2. 低风险高回报策略,经实操认证为领域内热议策略并大力推广。
  3. “在疲软的市场中通过减少损失才是取胜之道”这有力的投资悖论对于目前股市投资者极具吸引力。低风险股票投资组合,对任何即将出现的市场波动都处于有利的地位。
  4. 这本书中核心策略为作者在领域内的多年实践所得,其在业内有一定影响力。
  5. 许仲翔、刑宇航、蔡华、谢征傧、周维礼等投资专家及学术界教授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低风险,高回报》讲述的是一个现代股票市场中“龟兔赛跑”的故事:以低风险量化策略收获高收益投资回报,即低风险股票能够战胜高风险股票。作者以以简驭繁的方式揭示了过去80多年投资于低风险股票一直跑赢的原因,并解释了投资者如何运用这种投资见解获利。
  大多数证券投资者,不管是专业的基金经理,如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经理,还是个人投资者,都相信“风险越大回报越高”的说法。但这是真的吗?《低风险,高回报》的作者是一名专业的基金经理,通过这本书向投资者解释了低风险股票会击败高风险股票的原因,以及投资者如何根据这一突破性见解来获利。作者讲述了他自己在购买高风险股票方面的投资经验,并解释了股票市场为什么会存在这一悖论。
  通过*新的行为金融学见解与历时88年的研究结果相结合,《低风险,高回报》将使读者深信投资于低风险股票是成功的秘诀。作者也分享了他在专业资产管理领域观察到的见解和*新的学术分析,说明了低风险投资确实已经奏效,将来也会继续奏效的原因。书中还说明了选择估值极具吸引力且势头强劲的低风险股票的影响。
  《低风险,高回报》为证券投资者提供如何构建低风险组合、如何自行选择合适的ETF或主动型低风险基金等的方法。
  作者简介
  平·范·弗利特(Pim van Vliet) 博士
  在荷宝投资管理集团创建并管理着数十亿欧元资产的低波幅基金。这些低波幅基金建立在学术研究成果之上,旨在向广大的股票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入回报。范·弗利特博士是数家大学的客座讲师,发表了众多金融研究著作,并在全球积极推广低波幅投资理念。他是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金融经济学硕士和博士。
  杨·德·科宁(Jan de Koning)
  荷宝投资管理集团旗下量化股票投资团队中的一名客户投资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他负责与客户及投资咨询公司的沟通,经常被邀请在各类研讨会上探讨低波幅投资并进行主题演讲。在加入荷宝之前,杨曾经担任过投资顾问、基金经理,以及机构投资者的信托经理。他是荷兰蒂尔堡大学行为学硕士,并且是特许金融分析师、特许市场技术分析师,以及特许另类投资分析师。
  精彩书评
  许仲翔 博士 || 锐联财智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金融系教授 ||范·弗利特博士是全球因子投资*重要的专家之一,他关于低波动率之谜的研究对于金融界的贡献巨大。这本书是低波动率投资领域**解读,同时又是通俗易懂的典范。
  刑宇航 博士 || 莱斯大学金融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高等金融学院客座教授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荷宝公司的范·弗利特博士把我们的学术研究转化成在资产管理行业备受重视的低波动率投资策略。中国的投资人需要尽快了解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新投资策略和发展趋势。我的大学同学夏春博士翻译的这本书文字优雅而达意,他在金融投资知识普及上做的工作意义深远。
  蔡华 || 特许金融分析师(CFA),云锋金融董事总经理 ||在股票投资中,高风险投资并不会带来高收益这一结论乍看起来确实有悖常识。但在这本书中范·弗利特博士用了很鲜活的龟兔赛跑的例子来形容这一被数据证明的事实,并展示了如何通过价值和动量的加持进一步提升低波动率股票组合,使之表现更加出色。这与我们在 “有鱼智投”中一直倡导的长期、分散化并且均衡的投资理念也不谋而合。如果你是一个有明确目标、追求长期财务收益的投资人,希望可以拿出一点耐心来认真读完这本书,那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谢征傧 || 特许金融分析师,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MSCI)指数董事总经理及亚太区研究部总监 ||每一宗股票交易代表的不单单是买家和卖家对公司业绩的预期评估与股票估值,也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及限制。当中有理性的智慧也有人性的弱点。更多时候,在这些多因素的互动下产生了一些看似矛盾却经常发生的现象,低风险悖论便是其中之一。聪明的投资者会去探讨它的缘由然后去有效运用它。这是一本业余及专业股票投资者都该看的书,平以生动的言语热情分享了低风险溢价的存在原因,同时,也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全面探讨了就算连专业投资者也会感兴趣的问题。更宝贵的是,他也分享了他与荷宝团队在实践理论及基金管理方面的心得。希望这本书能使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低风险股票投资的潜力,而不会再盲目追求风险。
  周维礼 || 特许金融分析师,荷宝基金量化股票研究团队主任、前央视财经记者 ||低风险投资组合的表现不仅在全球各地的股市得到了充分验证,在中国A股市场的历史数据中也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审慎和耐心的投资方式同样适用于中国市场。
  目录
  前言
  译者前言
  第1 章 过犹不及  001
  第2 章 “精打细算先生” 初入股市  009
  第3 章 乌龟跑赢了兔子  019
  第4 章 适可而止  031
  第5 章 世界第八大奇迹  039
  第6 章 视角决定一切  049
  第7 章 风险的暗黑魅力  059
  第8 章 低价买入, 记住“趋势造英雄”   067第9 章 好事成三  077第10 章 发现乌龟和兔子  089
  第11 章 横挑竖拣, 明智选股  097
  第12 章 高枕无忧  105
  第13 章 少点儿交易, 多点儿耐心  117
  第14 章 最大的胜利  127
  第15 章 黄金法则  137
  第16 章 悖论无处不在  145
  第17 章 悖论会一直存在吗?   155
  第18 章 最后的沉思  161
  第19 章 中国的乌龟跑赢了兔子  167
  结语 杨·德科宁的看法  179
  附录 ParadoxInvesting. com  185
  精彩书摘
  第1章过犹不及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从小就被教导,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努力。不管是中学考试、踢足球赛,还是减肥,我们都要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句老话是不变的真理。
  但是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呢?很多人相信努力的程度和成功的概率是成正比的。你们越努力,就越可能成功,但这是真的吗?
  不,实际上有一种边际报酬递减的定律,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定律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专业的足球运动员或者马拉松选手,一定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每周都要频繁地练球或者跑步来锻炼肌肉的强度。但通常,最初的100小时的训练会比接下来的100小时有效得多。也许你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学习新事物往往会比较有趣。学习曲线在初始阶段通常是非常陡峭的,但渐渐就会趋于平稳,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而且,一旦你们付出了一定程度的努力,任何附加的努力反而可能导致与你们追求的目标相反的结果。比如,如果你们训练过度而没有适度休息,就有可能造成损伤。一个想要跑完全程的马拉松选手一旦受伤,可能在一开始就没有办法出现在赛场上。这正应了8个字:适得其反,过犹不及。
  类似的例子很多。炒菜时,一点儿盐有助于调味,太多则会毁了一道菜。维生素有助于身体健康,但过多摄入则会危害身体。我给那些急于脱单的男女们一条建议:对于喜欢的人应该主动迈出第一步,但千万别死缠烂打,不然可能会把人吓跑!有关减肥,一些人想稍微减几斤肉是可以的,但过度节食引起厌食症可就不好了。另外,一些学生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结果考试时却萎靡不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在美国、瑞典和荷兰的大学都见过学生们这种适得其反的行为。考试前一天睡一个好觉,养足精神,可比通宵学习有用得多。总而言之,事情做得过头,反而会产生反效果。
  生活中,我们需要在过多和过少的两极间找到一个平衡,而寻找“黄金分割”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这一理论写了大量著作。黄金分割,是在充分和不足两极之间适度的中间值,但它不是绝对的中位数,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来发现和掌握它。中国哲学家孔子也有类似的“中庸”学说,而类似“黄金分割”的理念在佛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都出现过。
  所以,我说到黄金分割,提到这些古代的哲学家,关注适得其反的问题,是想让你们对“悖论”这一概念更熟悉一些。悖论是表面上显然成立而实际上存在矛盾的任何事物。有可能你们在生活中已经听过这个词,日常交流中我们通常用它来表达对那些不寻常或者意料之外的事情的惊讶或怀疑。悖论在投资世界中也存在。事实上,在学生时期我偶然发现了可能是投资领域的最大悖论:低风险股票有更高的回报而高风险股票反而只能提供较低的回报。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惊讶而且不同寻常的发现。
  我先解释一下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想想这个普遍的“投资锦囊”:你们承担越大的风险,你们的回报也会越高。绝大多数的股票投资者,不管是专业的基金经理,比如投资顾问和对冲基金经理,还是“亲自上阵”的个人投资者,都相信这个风险越大、回报越高的说法,但这是真的吗?
  很多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都有“上天揽月”的心态,希望能找到下一个苹果(Apple)、谷歌(Google)、特斯拉(Tesla)。投资这类令人兴奋的股票实际上风险很大,因为如果你们挑了潜在“超级股”后,其表现得并非那么“超级”,甚至发行企业最终破产的话,你们可能连本金都会损失。
  但如果你们真的成功找到了下一家谷歌或者特斯拉,股价翻了4倍大赚了一笔呢?是的,那你们肯定像中了头等奖那样一路笑到银行,这回你们可真是“抓到月亮”了。要买到那些没这么让人兴奋的股票会怎么样呢?许多投资者都觉得,沉闷无聊的股票不会让他们获得超额的回报。毕竟,低风险不就等于低回报吗?你们认识谁通过投资变化缓慢的低风险股票而迅速变得富有吗?
  如果我告诉你们,低风险股票能让你们变富而高风险股票则会让你们变穷,我完全理解你们的第一反应会是:“这哥们儿有这种想法是不是吸大麻了?”我也不能怪你们这么说,毕竟我生在荷兰长在荷兰(吸大麻在荷兰是合法的),现在也还生活在这里。我的这种说法,违反了人们对投资的直觉: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如果你们买了一本关于投资的书,而其第一章的内容就与广为人知的投资前提相反,相信你们也会质疑作者的可信度。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投资学悖论的时候也很迷惑。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本科生,碰巧读到一篇学术文章,是讲风险—回报悖论的。这之后,读博期间,我又花了大量时间重新阅读和消化这篇刊登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学术论文。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我找到了更多的数据对低风险股票确实能够战胜高风险股票进行验证。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将为大家展示我是怎么做的。在我拿到博士学位之后,我觉得是时候把这一经验证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了。基于这一悖论的投资策略,到底能不能也在现实世界中生效呢?
  它成功了!学生生涯结束后,我加入了一家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荷宝(Robeco),这家公司主要为机构投资者(比如保险公司、捐赠基金公司和养老基金公司)和私人投资者管理资产。它是一家严谨的投资公司,旗下有许多聪明的研究人员,从20世纪20年代起就秉持注重研究的传统。虽然我从没想过要成立一只新基金,但在2006年,也就是我加入荷宝两年之后,我创建了一只低波幅股票基金。
  令我惊讶的是,在我加入荷宝的最初几个月,我发现在投资行业,人们对风险这一概念有很大的误读。我在学校研究多年的投资风险问题,在业内,其定义并不是绝对的资金损失,而是投资回报表现得比参照指数差。我认识到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但这种业内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投资悖论会存在。同时,我也意识到我们应该为此做点儿什么,比如帮助我们现有和潜在的客户认识这种对风险的理解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也向他们解释了如何从中获利。我们成功说服了许多投资者,而这只当初的小基金也成长为一只服务于全球投资者,掌管150亿美元的大基金。
  你们也许会想我为什么决定要把这个投资悖论分享出来,毕竟我完全可以专注于管理自己的基金,然后在闲暇时间打打高尔夫球。第一,我想要接触那些并非金融专家的投资者。我为一些学术期刊写过许多文章,知道阅读学术论文并不是很多投资者在业余时间会做的事。写这样一本易读的书才能让我有机会向更广大“听众”阐述一些伟大的学术成果。第二,我很享受化繁为简地向别人解释问题。想要简单地说明一个问题很难,把问题复杂化反而更容易。第三,我喜欢把先人的智慧、传统的哲理和现在世界的投资联系在一起。我发现我们学到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哲学,在投资问题上也一样适用。比起学术文章,书是讲述故事更好的媒介。而我接受这一挑战的最后原因,是这本书能帮我节省很多时间。每当人们问起我的工作和基金经理是干什么的时候,我只要让他们看看这本书就可以了。为了上述这些原因,我决定传播这一理论,向大家证明,想要获得优异的投资回报,你们完全可以只买那些低风险的股票而避开高风险股票。哦,对了,其实我都不玩高尔夫球……我猜我还是没能说服你们。实际上,如果这会儿你们就已经相信低风险股票能为你们提供高回报的话,我倒要吃惊了。在学习中持怀疑态度,能够帮助我们在任何问题上都学习到更多,而且在挑战传统理论时,我们也需要有质疑的心态。一位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大多数傻瓜和狂热分子对自我总是如此确定,而智者的内心却常充满怀疑。所以,我将在本书中为你们提供大量的证据来证明这一投资悖论的存在。别担心,它很好理解。在下一章,我会先从我在股市中的投资初体验开始,分享故事。
  前言/序言
  前言
  这本书将要讲述发生在股票市场的故事,将要挑战你们对投资的看法。这是一个我多年前偶然发现的观点,它是一个不解之谜,却迄今仍然让我感到诧异;这也是一个许多经济学家不愿面对的真相,因为它完全颠覆了学者们的经济模型。为他人管理资产的专业投资者会认为这个理论是痴心妄想,而很多个人投资者则会为这个理论笑逐颜开。但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将让你们成为更好的投资者的故事,它会告诉你们怎样将一个科学的发现转变为直观的回报。这是现代股票市场中《龟兔赛跑》的故事:一个低风险股票能够战胜高风险股票的精彩故事。
  我的目的是为你们解释这个股票市场的悖论,正如我向我父亲做的那样。我父亲是一位有着股票市场投资经验的退休商人。虽然他不是金融专家,但他是一个睿智而充满创业精神的人,正是他教育我要有审慎、耐心、坚持不懈等宝贵的品质。而在过去的岁月里,我认识到这些品质和成功的投资有着重要的关系。通过借鉴他的观点,我会用易于理解的方式为大家解释这一悖论。如果我的父亲能够理解这个故事,那么相信你们也能明白。
  我的妻子是一名外科医生,她所在的医学领域经历了一场“基于实证”的方法论改革。她的处方里所开的每一粒药,都经过了大量的检测和验证。你们一定也会觉得这很合理,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但是,当问题涉及我们的财务健康,我们却未必那么高明。当一些人得到了可观的投资回报,往往很难说清楚这到底该归功于运气还是能力。投资者也经常在缺乏数据支持的情况下,轻易下结论。幸运的是,情况正在好转。基于验证的投资(应用经过充分测试的投资理论来构建资产组合)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这本书中,我会采用这一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股票投资,并向大家展示其不同凡响的投资结果,而且这一方法的有效性可以追溯到1929年。
  但这本书写的不全是科学理论和广为应用的智慧。事实上,当初本书的作者只是一个焦躁而且过度自信的少年,想在股市上试试运气。书里写的是一个年轻学者偶然发现了一个巨大但令人迷惑的投资悖论的故事。后来,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投资经理,他把这个学术理论转变为一个上百亿美元的投资策略。其间的每一步,都让他更加理解投资者为什么不愿意投资低风险股票,而这样的行为正好可以解释悖论存在的原因。
  在当今世界,要满足人们自己的养老需求,政府可以给予的援助越来越少,解决之道是人们自己得进行投资。因此,我父亲管理着他自己的养老资产组合,而我则为我孩子的未来进行投资。我希望这个关于风险的精彩故事也能鼓励你们为自己甚至他人开启投资行程。
  这也是为什么在对这一课题撰写大量研究报告后,我相信是时候为更广大的投资“听众”,包括我的父亲和你们大家,讲述这个故事了。所以,我写了这本关于股市悖论的书,并希望它是明晰易懂的。基于我作为学者和基金经理的经历,我将复杂的学术理论转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为大家所用的投资策略。这是我过去在10多个国家为几千名投资者讲过的故事,这也是我的经历,包括了很多我个人的小趣事,希望它读起来会有趣。哦,对了,如果你们看完本书,变成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投资者,千万别惊讶,只管微笑并享受这一神奇的经历吧!
  平·范·弗利特(Pim van Vliet)博士
  荷兰鹿特丹
  译者前言
  我与“低波动率之谜”的一些缘分
  作为《低风险,高回报》一书的译者,我和书里描述的股市“低波动率之谜”的缘分又深了一层。利用这个机会,我来说说这段缘分是如何开始的,相信可以让读者加深对本书的兴趣。
  2003年我在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时候,我发现两位大学时的同班同学邢宇航和张晓燕成了金融博士就业市场的明星,她们与两位导师合著的文章描述了一个被重新发现的股市异常现象:最低波动率/风险的股票的回报其实比最高波动率/风险的股票要高。在学术市场成为明星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在娱乐界,为什么这个发现如此重要,为什么说是“被重新发现”呢?
  早在20世纪60年代,金融学就建立起一个叫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重要理论:股票的回报主要由其风险来决定,要想获得高回报,就必须承担高风险,而股票的风险在当时有几个测量指标,其中一个就是波动率。这样的结论显然非常符合直觉,不过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一些简单至极甚至不合理的基础之上,而金融市场无比复杂,理论是否真能解释现实的数据?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者第一次利用金融大数据对理论进行检验时发现,这个理论基本是对的,但有一点点儿例外,就是低(高)风险股票的回报要比理论预测的高(低)一点儿。为了让理论更加完美,当时的学者想的是如何去修改原来理论的个别不合理假定,从而发展出新的理论,或者是采取新的统计方法去衡量风险和波动率。
  到了1975年,一位叫作罗伯特·豪根(Robert Haugen)的金融学教授发现最低波动率/风险的股票的回报竟然要比最高波动率/风险的股票还要高。豪根教授后来还发现,这个现象不仅在美国股市存在,而且在其他20个国家的股市都存在。虽然豪根教授为此不断呼吁重新看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称他发现的“低波动率之谜”为金融研究最大的难题,但因为这个发现明显地违反了几乎所有人的直觉,当时的学者选择了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忽视。
  有趣的是,就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的创建者获得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学者们已经发现了更多的违反这一理论预测的异常现象。例如,前面提到的20世纪70年代初期学者发现,20年来更多数据出现后它已经不再有效,以至于传统金融学家为此备受困扰,而一门新的学科“行为金融学”由此而诞生。这门学科指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最根本的一个假设“投资者是聪明的”未必恰当,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经常性地犯一些错误,就可能大致股票的价格和回报出现错误,以至于高风险的股票回报低于低风险的股票。
  邢宇航和张晓燕利用更新的数据和学术界新发展出来的被广泛接受的统计方法,对于风险和波动率的各种定义都进行了测试,重新验证了豪根教授的发现,这一异常现象不仅在美国股市存在,也在许多国家的股市出现了。由于这个“波动率之谜”要比后来发现的新的异常现象更加让人难以理解,她们的文章“洛阳纸贵”,人人争相阅读和研究引用。如果我们把学院派经济学家的影响力列出一个“琅琊榜”,那么在最新的华人经济学家榜单里,她们两人分列第9和第15名。如果再细分华人女经济学家,她们则分列第2和第3名。由此,即使是普通的读者也能理解“低波动率之谜”的重要性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学术界对于“低波动率之谜”的深入剖析,发现行为金融学给出的解释更加合理。例如,行为金融学里有一个重要的“彩票偏好理论”,提出投资者倾向于高估小概率事件,彩票的中奖率极低,但乐此不疲的彩民人数众多。同样,高波动率的股票的回报表现类似彩票,虽然大多数时候回报低甚至亏损,但依然有小概率赚大钱的可能,这样就会吸引高估小概率事件的散户参与。而专业投资者也常常抵挡不了彩票型股票的诱惑,因为只要他们能通过购买高波动率的股票中一次大奖,他们就会成为股票市场的明星,吸引大量资金流入,这样可以大赚一笔。
  与此同时,行为金融学里另外一个重要的“过度自信和乐观理论”指出散户和专业投资者都高估自己买入高波动率股票赚大钱的能力,同时,股票分析师也对高波动率的股票过度乐观,常常做出盈利高增长的预测。这些行为综合到一起,结果就是大量投资者买入高波动率的股票,推高它们的价格,而代价就是它们的回报会低于低波动率的股票。虽然传统金融学家提出的一些其他解释和上面提到的理论都被收入本书(第5~ 7章和第13章)里,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彩票偏好理论”的解释力要远高于其他的解释。
  我在2008年加入香港大学金融系,连续7年教授“投资学”、“行为金融学”、“基金管理和另类投资”这些课程时,都向学生推荐了几个很简单的投资策略,比如买入与美国股市指数挂钩的基金并且长期持有;运用研究新发现的最低波动率策略,也就是买入最低波动率的股票组成的基金,或者运用其他一些“异常现象”对应的策略,比如买入短期内表现好的股票、买入质量高的股票。如果自己操作则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定期调仓,如果买入这些策略对应的基金则只需要长期持有(调仓的工作由基金经理进行)。我向学生强调这些策略的长期表现要优于挑选个股和择时交易的传统投资模式。
  在2009年以来的美国股市持续至今长达102个月的牛市里,最低波动率策略的回报虽然略低于标普500指数(Standard & Poors 500 Index)和质量策略,但最低波动率策略所取得的回报伴随着比其他策略更低的风险。以回报与风险之比,也就是投资者常说的夏普比例(Sharpe Ratio)来衡量,最低波动率策略的表现反而优于标普500指数和质量策略。
  我和“波动率之谜”的第二次缘分是我离开香港大学加入在香港发展迅速的诺亚控股集团之时。诺亚既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也是最大的独立财富管理公司,2010年它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我加入海外研究部的时候,向公司同事做了一场题为《从因子投资到智能贝塔策略》的演讲。前面提到的“最低波动率”、“质量”和“价值”就是所谓的因子,而智能贝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将单一的因子投资策略进一步优化和组合的过程(贝塔其实就是每个因子对应的风险)。实际上,源于学术研究发现的因子策略,基本都已经被资产管理行业采纳形成不同类型的基金,这样可以方便全球的投资者直接利用学术发现,获得优于传统按行业按公司进行个股挑选和择时获得的回报。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倡导智能贝塔投资上影响力最大的几个人当中,其中一位是许仲翔博士,他从金融系博士毕业后直接把所学的策略引入华尔街,先后创立了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ffiliate)和锐联财智(Rayliant Global Advisors)公司,大获成功。而另一位华人则是邢宇航和张晓燕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安德鲁·洪(Andrew Ang)教授,他现在是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全球股票策略主管。我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可以把海外已经普遍的新的投资策略和方法尽快介绍给国内的投资者。
  我加入诺亚不久就接触了来自荷兰的荷宝资产管理公司(Robeco Asset Management),在把学术研究转化为基金策略领域上,荷宝在全球拥有领先的地位和极佳的声望。特别要指出的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往往只在乎发现新的“异常现象”,但对于基金运行中面对的诸多实际问题(例如应对投资者的申购和赎回产生的流动性问题,基金规则被其他投资者掌握后的抢跑行为等等)则关注不够。荷宝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对学术研究产生的因子投资和智能贝塔策略都进行了更好的优化处理,既对学术研究产生贡献,也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服务和业绩回报。实际上,在帮助我加深对投资策略的理解上,荷宝的功劳最大。在此,我向读者强烈推荐本书的第10章,读后就能够理解智能贝塔的含义。
  巧的是,就在加入诺亚一年后,我发现当年全球因子投资策略中,获得最多资金流入的恰恰是最低波动率策略。这让我意识到,我必须尽快把这些流行于大学的金融学术研究,以及国际资产管理公司的策略,即国内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的策略介绍给投资者。当时我已经在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中文网开设了一个专栏《量化投资趣谈》,目的是把这些基于严肃研究的复杂策略,以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法介绍给投资者。在最低波动率策略上,我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低风险股票回报更低还是更高?》,对于文章给出的答案,读者感到十分惊讶,这篇文章的传播率很高。今年年初,总是在第一时间把荷宝的研究分享给我的王珏女士给了我一本刚刚出版,在亚马逊(Amazon)上受到读者高度评价的英文书《低风险,高回报》,作者是在荷宝主管最低波动率策略的基金经理平·范·弗利特(Pim van Vliet)博士和他的助手杨·德·科宁(Jan de Koning)。我发现这本书比我的文章更加风趣幽默,于是我又写了第二篇文章《量化策略里的龟兔赛跑哲学》。这时,荷宝的中国首席代表陆敏先生邀请我将此书翻译成中文,我感到十分荣幸,欣然答应。
  以上就是我和“低波动率之谜”的结缘过程。实际上,这本书一开始讲的也是平如何与“低波动率之谜”结缘的。读者们只要翻开本书,就很快可以领略到学术研究之美和资产管理行业鲜为人知的有趣之处(第6和第17章)。本书每1章都给了我新的收获,如果要我挑选,我会特别向读者推荐3章内容。第一个是第11章,平告诉大家基于最低波动率的优化智能贝塔策略,虽然听上去十分高深,其实每个投资者都可以在家里自己完成。就我所知,其他类似的书都期望给读者留下神秘的,必须求助于专业投资机构的印象,而平则希望以透明来获得读者的信任。第二个是第16章,它讲到“低波动率之谜”不仅存在于股票市场,而且几乎存在于其他每一种资产类别中,如债券、期权、商品、私募股权等市场中,甚至存在于很多部好莱坞的电影情节里。也就是说,符合直觉的高风险高回报在跨资产类别比较时有效,但在同一资产类别里,往往是低风险高回报。第三个是第19章,这是平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的全新的一章,告诉大家“低波动率之谜”在中国股市同样存在,而且最低波动率的股票相比最高波动率的股票的回报差别比美国股市更大!由于中国散户多,换手率高,如果大家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彩票偏好理论”和“过度自信和乐观理论”,对这个结果应该就不那么意外了。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要感谢我的两位助手杨轶婷和郑嘉创提供的帮助,感谢中信出版社的相关编辑对第一版中文译稿做出的文字修改。我特别要感谢的是荷宝公司的周维礼女士,她不仅为本书第19章的写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分析,还帮助我修改了本书第二版中文译稿,让文字变得更加流畅优雅,还修改了我对于书中一些引语的解读。让我惊讶的时,久居荷兰的她的中文造诣远远好过我,不过也不奇怪,她当年可是中央电视台的著名财经记者!我感谢邢宇航教授和许仲翔博士为本书所做的推荐。我还要感谢陆敏先生和王珏女士的邀请,让我参与这个非常有意义的翻译过程。知识普及是我的兴趣所在,这也是我离开大学加入诺亚的重要原因。我在喜马拉雅FM开设的“夏春博士的投资必修课:行为金融学”100期课程的主要目的也是知识普及,意在帮助投资者避开行为偏差,同时掌握前沿的投资策略,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巴菲特致合伙人+致股东的信全集(最完整版) 梁孝永康
下一篇:价值起源 戈兹曼 罗文霍斯特 王宇 王文玉 译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9-17 03:4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